谁发现了弱相互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

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安徽合肥。1956年,他和李政道一起发现了弱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宇称不守恒定理。1957,两人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对杨振宁早年影响最大的是他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在西南联大接受的良好教育。杨振宁的父亲杨克川原本是一名中学教师。后来来到芝加哥大学学习五年,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父亲离开时,杨振宁只有两岁。杨振宁天资聪颖。他三岁时就开始阅读了。在母亲的指导下,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认识了3000个汉字。

65438年至0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北平沦陷。杨振宁的家人逃到了合肥,然后到了昆明。当时杨振宁才16岁,大二,但第二年就以同等学历考上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纷飞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条件极差,但师资力量极强。因为北大、清华、南开是联合办学,有很多著名的教授。朱自清、闻一多、王力、罗昌培等名师都曾教过他语文。赵忠尧、周培源等物理学名人也亲自教授他们。他的学士论文是在吴大猷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硕士论文师从王竹溪教授。

吴大猷教授带领他研究群论和对称性原理,王竹溪教授带领他进入统计力学领域。在以后的工作中,这些方面一直是杨振宁的主要领域,两位名师对他的影响不容小觑。

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杨振宁高度赞扬了爱因斯坦、费米和狄拉克的研究风格。他们三人有一个共同点:能够从非常复杂的物理现象中提炼出实质性的东西,然后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他们三个都直奔主题,从不说大话或空话。

杨振宁暗暗发誓要去美国拜他们三个中的一个为师。然而,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向一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学习并不容易。当杨振宁和他的老师谈到这个想法时,他们都认为这是不现实的。然而,杨振宁仍然拒绝轻易放弃。

来到美国后,他直接去哥伦比亚大学找费米,但该校物理系的秘书说,他们学校没听说过有这么个人。绝望中,杨振宁不得不去普林斯顿找他以前的老师张文宇教授寻求帮助。经过张教授的多次努力和推荐,终于如愿以偿地在6月5438+0946 65438+10月坐进了费米的研究班。当他直接提出要和费米教授一起做博士论文时,费米告诉他:“我不能指导你的博士论文,因为我正在从事一项高度机密的研究工作。但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芝加哥大学非常有才华的教授。”这位教授就是后来被美国人称为“氢弹之父”的爱德华?泰勒。

爱德华?泰勒教授物理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直言不讳,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即使这个观点90%以上是错的,只要1%是对的,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参考价值的。这种教学方法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很有帮助。

杨振宁初到美国时,想成为一名实验物理学家。他认为只有在实验中才能找到学习物理的真正乐趣,只有在实验中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费米时,费米认为一个外国人是不可能进入阿贡的实验室的。所以费米把他介绍给了埃里森教授的加速器实验室。

然而,杨振宁在这里并不成功,他在实验室里总是显得笨拙。当时实验室里流传着一个笑话:“实验室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泰勒知道情况后,决定让他放弃,转向理论物理。

在实验室呆了近20个月后,杨振宁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放弃。虽然这段实验室生活不是很成功,但却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当他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的结论时,他们曾经设计了一个实验,从实验物理学家的角度来检验他们理论的正确性。可以说,在实验室的这段生活,为他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杨振宁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1956年,他和李政道发现了“弱相互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1957,这个结论被美籍华裔科学家吴健雄女士的实验所证明。今年对杨振宁来说是难忘的历史性的一年。他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科学殿堂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后,杨振宁仍不满足,继续忘我地工作。中美建交后,他多次访华,促进了中美两国的交流和中国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