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村历史

郭郭沫若莫若(1892 165438+10月16-65438+6月0978 12),原名郭开真。在20世纪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中,郭沫若是第一个。他是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作家、剧作家和评论家。郭沫若本人虽有争议,但其才华在当时无人能及。(这是一组反映郭沫若墓地的照片。郭沫若去世后,骨灰撒在大寨的虎头山上,以山为墓。)

大寨广场上的标语“农业中的大寨”1978年6月郭沫若病重时,对妻子于立群和子女说:“我死后骨灰不要留着。把我的骨灰撒在大寨和天妃。”郭沫若于当年6月12日逝世。追悼会后,郭沫若的骨灰撒在大寨的虎头山和梯田里。当时我觉得郭沫若应该葬在北京八宝山,还是送到四川老家安葬,这很令人费解。他为什么选择大寨?这要从郭沫若对大寨的特殊感情说起。

大寨在郭沫若看来,大寨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传承。大寨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现在60岁以上的人应该会唱《学大寨,赶大寨》这首歌了。“学大寨,赶大寨,大寨红旗迎风飘扬。她是我们公社的好榜样。自力更生可以改变一穷二白!坚决向大寨人学习,敢于对山川做其他安排!起来,起来,大寨的红花遍地开...到处都是!”由此可见当年大寨精神的影响力。

虎头山石雕虎头山是大寨村后面的山。从老虎头往下看,大寨尽收眼底。1996年,大寨被山西省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如今的虎头山不仅收获了森林果实,还带来了无尽的旅游收入。郭沫若的墓碑在虎头山上,陈永贵的墓地就在附近,也就是说陈永贵和郭沫若是相伴的。

虎头山青石路据说当年大寨人开始一边开垦土地一边种树。每次领导视察,都强调发展林业和水利。结果大寨人几十年如一日的绿化山头,最后虎头山彻底变了样。全村森林面积达到1,000多亩,覆盖率近40%。显然,虎头山已经成为大寨的象征。

郭沫若墓碑简介“大寨”二字出现在郭沫若的多首诗中,最早出现在1965年春节前夕,题为《傅抱石延安八画》和《第七首》。全诗写着,“传统风美,大寨精神由此而来。我已经看到黄河清是彻底的,想教宇宙一个全面的春天复兴。“从那以后,郭沫若一直渴望亲自去大寨看一看、走一走,终于在1965 65438+2月来到了大寨。

郭沫若纪念碑这块汉白玉纪念碑是1992年9月为迎接郭沫若诞辰一百周年(165438+10月,16)而立,由大寨村支部负责。这座纪念碑上刻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四个字,纪念碑周围安装了铁栅栏。

碑背镌刻郭沫若诗词《大寨颂》1965 65438+二月,正是大寨最冷的季节。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终于带领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人员来到了大寨。郭沫若被大寨精神感染,当即写了一首《大寨颂》来表达内心的喜悦。

大寨梯田巴金先生这样描述他当年大寨之行看到的大寨。“我们站在斜坡上向远处望去,一个又一个大坝,一个又一个保护着梯田,沿着蜿蜒的山体一层又一层地往上走。我知道有32个水坝,但我不知道我看到了多少。我只有一个惊喜:工程有多大,有多难!在每一个石坝上,每一个梯田上,我都看到了大寨人的英雄气概!”

团结沟渡槽团结沟渡槽是大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大寨人民精神的象征。渡槽建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大寨人为了将水引入虎头山,灌溉梯田,在团结沟修建了渡槽。同时,大寨人民用石板覆盖渡槽,形成下面有水,上面有行人的两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