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史
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与发展引起了一些国家科技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一个项目,研究相关的发展战略。经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院士评审,在1997发表了《21世纪精准农业——作物管理中的地理空间和信息技术》研究报告。全面分析了美国农业面临的压力和信息技术为改善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的巨大潜力,阐述了“精准农业”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以及为信息产业和配套技术发展研究提供的机遇。精准农业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体,被广泛认为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途径。
与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应用相适应的DGPS装置、作物资源空间信息的GIS应用平台和数据库管理软件、作物生产决策支持的仿真模型、带有DGPS接收器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小区产量传感器和产量分布制图装置、自动控制施药、施肥机和播种机均有商品化产品;传感器技术支持实时采集农田信息,如田间土壤水分、氮、磷、钾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作物苗情、杂草分布等。,已取得初步研发成果。可以预见,到本世纪末,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装备技术发展将日新月异,相关新兴产业将快速发展。
中国的精准农业思想已被科学界和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有所应用。例如,1992年,北京市顺义区在15000公顷范围内开展了GPS导航防治蚜虫的试验示范。在遥感应用方面,我国已成为遥感大国,遥感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监测、农作物估产、资源规划等方面。在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应用更加广泛。1997辽宁省利用GIS研究了下辽河平原农业生态管理的应用,吉林省结合其省级农业信息网开发了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密云县完成了基于GIS技术的县级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智能技术方面,国家863计划在全国20个省市开展了“智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未来精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然而,这些研究和应用大多局限于GIS、GPS、RS、es和MS与农业领域的结合,没有形成完整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尽管如此,随着我国农业技术及相关信息产业和工程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智能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精准农业技术将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将延伸到更广泛的设施农业、水产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精细化管理和运营。
世界精准农业的实践表明,实施精准农业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集成装配。综合性是其典型特征,技术集成是其核心,因此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联合作战。中国实施精准农业的目标,一方面是总结国外发展经验,根据中国国情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是做好应用技术的研发,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精准农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