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吃糖葫芦的起源

传统文化

古代小吃糖葫芦的起源

山楂形态特征

多刺高灌丛

树皮粗糙、深灰色或灰褐色的落叶乔木;果实近球形或梨形-山楂树形,直径1-1.5厘米,深红色,有光点。

山楂

山楂属于蔷薇科山楂属,其抗衰老功效居所有水果之首。核硬,果肉薄,味微酸。果实可生吃或制成果脯饼,晒干后可入药。是我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

糖葫芦

糖葫芦又叫冰糖葫芦。糖葫芦是中国的传统小吃,起源于南宋。它是用竹签串起野果,蘸上麦芽糖浆做成的,在风中很快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零食一般都是山楂做的,又细又硬,吃起来酸酸甜甜的,山楂还是很凉的。

糖葫芦历史故事

在古代,山楂还是作为药材食用的。南宋邵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公主得了一种怪病,整日为茶和饭发愁。时间久了,她变得面黄肌瘦,浑身无力。

皇帝找了个庸医给贵妃治病。问完她的问题,他开了一个方子:把红糖熬成水,然后放在山楂里,只要每天饭前吃3-5粒,病半个月就好了。按照这个方法,神医坚持吃,但是半个月内她就完全康复了。皇帝也很高兴,他的生活也是如此。后来这种酸酸甜甜的方子被介绍到民间,就成了糖葫芦的前身。

山楂昵称

起源于古代的山楂,在中国最初并不是以此名命名的。两千年前二丫记录的复仇。

Qiú被认为是中国早期文献中记载的山楂古名。因为明代李时珍引用晋代学者郭璞的话说:“尔雅曰:‘秋树如梅,其子大如指,红如苹果(nài),可食。这是山楂。山楂在中国古代又叫猴山楂、鼠山楂,因为“猴子和老鼠都喜欢吃它”。

山楂,药用价值

山楂地位的显著提高,与元代朱丹溪、明代李时珍等名医发现山楂的药用价值有很大关系。《本草纲目》记载:“古方甚少用,自朱贡献山楂于丹溪后,便成了重要药材。”山楂在中药中的利用主要是利用果实。

山楂古诗

祥和阁词江南曲[唐]李贺

白、坐车回家。河里山楂树香,岸上蝴蝶飞。酒杯若留露,玉局高,舒通空。朱楼与水相连,沙暖一对鱼。

托林吉[宋]张智龙

院子里满是香风和熟山楂,猴子和孙子坐在干里。和尚不习惯迎客,就折了芙蓉花给释迦牟尼。

《论江的潮墙》【唐】万初

田家喜欢秋熟,20岁的林炎树叶稀疏。粮谷、谷子堆在苗圃里,山楂、梨挂在门上。野狗闲时吠,牛黄昏归。酒落时,毛宅可租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