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作品赏析。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文化批评大师。在这部不朽的文学作品《四世同堂》中,作者通过一个小人物来看待抗日战争,通过战争来思考民族文化,从而对民族文化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和继承。老舍在表达“宏大主题”——战争的残酷,战争对人类文明和生活的摧残,民族命运和民族精神的沉浮时,对叙事内容进行了微观处理,收到了艺术效果。

《四世同堂》对宏大主题的微观处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北平市民的生活。《四世同堂》画面广阔,时间是抗日战争八年。反映了战争对民族文化的考验和扬弃的主题,描写了小羊圈胡同市民生活的跌宕起伏,在题材上得到了突出。

《四世同堂》描写了七八个主要家庭和几十个主要人物,包括守旧派市民、新派市民、外派市民和城市贫民,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众多角色。在作品中突出了每个人的成长史、情感史、生活史,这些都是官方“碎片化”的民族史。这些小人物的历史也包括了瑞轩从彷徨到挣扎的历史,还有都市贫民刘蓬江、孙棋、小崔的生活史。通过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存来表现历史事件,是作品表现战争的独特之处,收到了以微观艺术的方式表现战争宏大主题的效果。

《一家四代》对“宏大主题”的微观处理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历史和战争的虚幻处理。《四世同堂》中,战争只是主题的背景和背景。文章以七七事变为起点,以抗战胜利为终点,记述了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大捷、王伪政权建立、珍珠港事件、日本投降等真实的历史事件。但作者在表达这些历史事件时,并不直接描述事件的发生、发展、曲折和高潮,而是通过人物的眼神、活动、观察和思想来描述,将人性置于战争等特殊环境中,从而使一个屋檐下的四世同堂达到一种超越历史视野和政治意义的审美力量和人性力量。在这里,战争不是年表、传记式的客观描述,也不是为了让统治阶级的政治生活受益,而是从文学、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历史,从人类生存需要的角度去反思战争。以战争为背景和底色,是消解历史宏大主题的重要方式。在反映历史事件时,作者避免了对惨烈的战争场面和正面战场的描写,而是营造了一种战争带来的凝重、沉闷的气氛和背景。《四世同堂》描写了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重痛苦,以及笔尖上滴下血泪的艺术风格。在这里,苦难岁月中社会思潮的表现是真实的,苟且偷生是自我毁灭的思想主题因小说的本位色彩和抒情氛围而更加突出。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文化造成的民族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这种理性反思伴随着作者对家庭伦理的情感依恋。《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条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为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以几个家庭中众多小人物的屈辱悲惨经历,反映了八年抗战时期北平市民迷茫、苟且、苟且的社会心态,再现了他们在国破家亡时缓慢、痛苦、艰难的觉醒过程。这部作品着眼于中国的家庭文化,对其消极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和批判。四世同堂是中国人传统的家庭理想,是人们一直提倡的家庭模式,也是齐老人唯一可以向别人夸耀的资本。他尽一切可能保持家庭的完整,享受别人没有的天伦之乐。因此,他不满齐瑞轩未经自己允许就放生第三个孩子,不赞成瑞轩在中秋节驱逐瑞丰,对儿子因受日本人侮辱而忍气吞声自杀表示深深的愤怒,对孙女因饥饿而失去年轻的生命感到愤慨。忍无可忍的他终于站了起来,愤怒地向日本人大喊。然而,抗战一结束,他很快就忘了自己。就算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个年纪,到时候你就是四世同堂的老人了。家庭文化的精神负担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这部著作深刻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不仅取决于其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武器,还取决于其普遍的社会心态。为什么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会遭到日本人的侵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笔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作品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态,打破四世同堂的家庭理想,中国人再大,再强,最后也只能做无意义的宣传品和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