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五个部分是什么?

黄巾起义,董卓谋反,群雄逐鹿,三国志‘鼎立’与三国回晋。

1,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一场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宗教起义之一,始于汉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断,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益衰弱,又因国家大旱而不减赋税,无奈转危为安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

头戴黄巾,高喊“天亡,天应立,六十岁天下好”的口号,对官僚地主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各地为了平息叛乱,纷纷拥兵自重。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王朝存续的局面已经不可逆转,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董卓谋反

钟平六年,董卓率军入洛,废汉帝,立谢为帝,自任丞相,专管朝政。

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大败董卓,挟持汉献帝刘勰西进长安,将洛阳百万百姓西进长安。行前董卓士卒烧杀抢掠,洛阳周边方圆二百里内化为废墟。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杀死。

董卓之乱,历时三年,时间虽短,却使东汉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董卓专制暴政造成的军阀讨伐,为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东汉政权日渐衰落,三国在此期间相继登场,从而开启了军阀混战的三国乱世。

3.与群体竞争

当时东汉分为十三个州,每个州都有一个豪强政权。各方势力相互交战,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在这些割据势力中,曹操、袁绍、孙坚父子、刘备是众所周知的势力,还有其他势力的崛起,更能展现乱世发展的不同格局。

第一个是刘表,他是典型的专门搞改刺史为州牧政策的地方统治者。刘表成为荆州牧,掌握荆州军政大权。

乱世先杀孙坚,后与曹操作战,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刘表太保守和多疑,他喜欢他的党羽。他死后,他的儿子刘聪继位后,曹操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刘聪投降。

接着是柳岩和刘璋父子。柳岩向汉灵帝提议将刺史改为州牧,然后主动申请益州牧一职。到了那里以后,一方面扫除地方势力,加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他公然切断益州与中央的联系,成为益州的霸主。他死后,他的儿子刘璋继位,最后被刘备降服。

领兵的武将,如韩遂、马腾等人,也是东汉末年割据的一大源头。他们曾经一次又一次的打败了中央政府的军队,名声大噪,但是后来发生了内讧,最后被曹操打败。

此外,民间还有许多以宗教形式出现的武装团体,如张角领导的黄巾贼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还有一个持续时间最长的民间割据势力,就是汉中地区张鲁领导的五斗米道教众。凉州孤苦伶仃的宋坚,自立为河头,平汉王。

4、三国立场。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输掉夷陵之战,孙权拿下大部分荆州。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协助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团聚。229年,旭日东升,建都建业,封“吴”,史称。至此,三国正式建立。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诸葛亮和蜀汉的姜维多次带兵北伐曹魏,但始终没有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5.三国归晋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钟会、邓艾、诸葛绪率军攻打蜀国,蜀汉统帅姜维在剑阁挡住了敌人。最后,邓艾攻打涪城,挺进成都。

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这就是著名的魏灭蜀之战。钟会、姜维企图叛变后,立即被司马昭平定。司马昭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司马燕终于在265年篡夺了王位,曹魏灭亡了。司马燕为晋武帝建立了金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武帝孙皓穷奢极欲,不修内政。270年,河西鲜卑秃树造反,直到279年才平定。

这时,正准备进攻吴。他派杨虎去襄阳与孙武的名将鲁抗对峙,派王军在益州造船。鲁抗于274年去世。次年,杨虎城提议攻打吴国,贾充反对,作罢。

经过多年的准备,279年,王君、杜预上书,说是时候攻打吴国了,而贾充、荀彧以西北未定为由反对。终于,在65438年+2月决定攻打吴。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从而结束了三国时期,进入金朝。

百度百科——东汉末年的割据政权

百度百科-黄巾起义

百度百科-董卓谋反

百度百科-三国

百度百科-三国归晋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