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死有余辜”的历史典故?

西汉时期,有一个叫鲁文书的人,从小酷爱学习法律,刻苦钻研,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熟悉当时的各种法律法规。而且因为他曾经当过警卫和狱卒,所以知道监狱的黑暗。宣帝登上皇位后不久,鲁文书给宣帝皇帝上了一堂关于尚德的缓刑书的课。在朗诵中,他引经据典,赞扬德政,抨击狱官的罪恶,希望宣帝提倡仁政,减轻刑罚。其中有几句话:“犯人受不了酷刑,编造口供,但审讯人员不但相信一切假口供,还诱供。当他们报告时,他们试图让他们的上级相信他们有罪。这样,即使是余(yóu)这样公正的人,也会认为死刑无法补偿他的罪过(原文‘余虽听,犹以为死有余辜’)。希望陛下发声,实行道德政策,减轻刑罚,使国家富强,世界和平。”汉高祖宣帝称赞了鲁文书的表现,很快就提拔了他。

“我死有余辜”描述的是十恶不赦的罪行,即使我被处死,也无法补偿他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