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手工艺人往往需要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贸易开始复苏,许多商人也把外国商品带到市场上出售。时间长了,工匠也来市场开作坊,商人则定居下来开店。这些市场成为西欧城市的雏形。公元11世纪以后,西欧开始出现以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
最初,这些城市很小,只有大约一万名居民。但在12世纪,欧洲的相对和平促进了商业的大发展。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和法国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每个城市的人口都接近10万。
为了抵御敌人的进攻,中世纪的西欧城市被建造得像堡垒一样。每个城市都有坚固的城墙,周围通常还有护城河。如果你想进入城市,你必须通过吊桥。
城中最高的建筑是教堂塔楼,其次是一些领主的住宅塔楼,这是城中第一批石头建筑。从远处看,这些塔高高耸立在城市上空,与周围的开阔田野形成鲜明的对比。
走进城门,是一座非常拥挤的建筑。庭院和房子经常紧挨着。建筑物排列在狭窄弯曲的街道两旁。它们上下左右交错,上层比底层更突出。有一些带拱形窗户的豪华房子。早期的城市住宅,内部设施和农村没什么区别。房子里的家具只有一些盒子、长凳和短床。因为房子基本都是木头做的,很容易发生火灾。一旦发生火灾,整个街区往往会化为灰烬。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中世纪的城市还是半农村,不文明。道路往往多是泥路,尘土飞扬,繁忙的地方铺着鹅卵石。坑坑洼洼的路上,司机、骑手、行人都很拥挤。
城市里最宽的地方是市场。它位于市中心,有一个大广场。在广场周围,首先建立了市议会、法院、造币厂和海关,然后聚集了市民的住宅、商店和各种摊位。还有城市供水用的井。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手工业的日益分化,一些城市出现了“新市场”,如鱼市场、干草市场、马市场等。
城镇是富商的集中居住地。一些城市因其特色而闻名。米兰生产的盔甲,佛罗伦萨生产的毛织品,伦敦和科隆生产的黄金制品为这些城市赢得了声誉。
对于农村的农奴来说,城市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它成了逃亡农奴的避难所。德国有句谚语:“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因为按照惯例,一个农奴只要逃出来,在城里住上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自由。甚至那些自由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致富的机会。
城市中的手工业工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往往与同行业即行会结盟。比如制革工形成制革工公会,珠宝商形成珠宝商公会,等等。每个行会选举自己的领袖,并有自己的俱乐部。每个城市往往有几十个这样的行会。每个工匠都属于一个行会,否则不能在城里工作。行会有严格的规则,规定成员的作坊规模、作坊数量、学徒期限、产品质量和价格。行会还具有军事组织的功能。一旦敌人入侵,他们将负责守城。
只有熟练的师傅才能成为公会成员。一个师傅可以开一个手工作坊,收几个徒弟,几个帮手,生产小商品。学徒期为四到十年,期满后在师傅的作坊做几年帮工。帮工工资少。帮工只有经过公会审核通过,才能开自己的作坊,成为作坊主。比如德国金匠公会规定,想成为金匠,必须打造三件“杰作”,一件是精密戒指;第二个是订婚手镯;三是剑柄上用的烤蓝圈。由工匠组成的评审团审核通过后,将举行宴会。简而言之,成为一名工匠是非常困难的。
城市的统治阶级是由商人和行会师傅组成的自由人。他们为逃跑的农奴或农民提供工作机会,积累了大量财富。但公民在法律上从属于地区封建领主,即王子、贵族、大法官或主教,也必须向领主纳税。为了摆脱封建枷锁,城市市民与领主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有了城市的自治,所有市民都成了自由人。市民成立市议会,选举市长和法官来管理城市,甚至组织军队来保卫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