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明清时期修建了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战国初,魏率先进行政治改革。在位时(公元前445-396年),在李[kuécé,吴起,西门豹]等人的帮助下,进行经济政治改革,军事力量达到顶峰。在战国中期,魏惠王仍然雄心勃勃,试图统治中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然后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河和淮河之间,大力发展水利,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gap水运枢纽。
峡是连接黄河和淮河的水运枢纽。这个项目是经过两次大规模的建设才完成的。始于公元前360年,建都大良后的第二年。当时的主要工程是将黄河水从黄河的一条支流道济南引,注入大梁以西的普天泽(淤地),再从普天泽引水到大梁。当时普天泽是一个周长300里的大湖,可以作为缺口规划通道中的水箱,调节缺口的水量;还可以使水中的大量泥沙在此沉淀,从而减少下游运输通道的堵塞。
20多年后,也就是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魏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将原来的大沟向东延伸,穿过大梁北部到城东,再向南拐。至此,河南沈丘,东北,与淮水的重要支流水影交汇。这条人造河道在历史上被称为缺口。缺口从大梁向南,与沿途淮河的另一组支流相通,如淡水(汴河上游)、绥水(淤积)和?【胡火】水(今水)等。
魏境内通航河流少,黄河多沙。只有一些河段可以用来划船,比如淡水,穗水,和?水、水影等。,缺水,很少受益于乘船游览,内河航运不发达。缺口切割后,吸引了丰富的黄河水。不仅gap本身成为航运枢纽,淡水、穗水和?水、水影等。也得到水的补给,水路比较畅通,内河航运有了很大发展。魏襄王第七年(公元前312年),越国向魏国表示友好,送给魏国一批需要的物资,除了500万支箭杆,还有300艘船。箭和船的礼物分别反映了魏在战争和航运中对这些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峡水系统不仅改善了魏国的水上交通,而且还促进了魏国农业的发展,因为这些水道还可以灌溉农田。石念海先生在他的《河山集》中认为,落差与丹水、岁水、?分水、水影等流域是战国末期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区之一。
春秋以来,由于韩沟运河和合水运河这两条运河的贯通,长江、淮河和江河之间有了水道和经济,南北之间的水上交通有所改善。但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国来说,这条水路的位置毕竟有些偏东,与南方其他地区沟通太远。而且由于是当时南北之间唯一的水路,不能满足通航需要。缺口被削后,中原地区可以通过缺口本身与丹、隋、?、郢等水直入淮河,与南吴、楚的水上交通远比以前方便。通过这个缺口,中原也改善了其他地方的水上交通。可循水如姬、丹,东为通渭、、鲁;还可以用黄河连接北有赵、燕,西有汉、秦。
在差距缩小之前,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已经形成了一批城市。多为政治首都,如洛邑(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大良(杜威)、杨宅(韩都,今河南蔚县)、狄丘(杜威,今河南濮阳西南)。商业城市很少,而宋代的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因为地处通水供水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已经发展成为“天下之会”的商业中心。gap水利体系形成后,由于河间、淮河间航运、农业的发展,这些都城的商业迅速繁荣。例如,迪丘是如此繁荣,可以与“世界会议”的陶器相提并论,被称为“陶伟”。洛阳和杨寨也成为战国后期非常活跃的商业城市。当时著名的大商人白圭和吕不韦分别来自这两个地方。因为有缺口可钻,洛阳商人也“东贾齐鲁,南贾良初。”此外,在分汊运河网上还出现了许多新城市,如淡水与泗水交汇的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滨水的睢阳、水影汇入淮河的寿春等。
汉代的鸿沟被称为狼党渠,魏晋的蔡和也是鸿沟的一部分,在历史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连接项与李的灵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运河工程最早兴起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淮河之间。到了秦汉时期,范围有所扩大,开凿运河南至武陵,西至关中,北至幽燕。灵渠就是其中之一。
在古代,中国南方有一个数量众多的越族。他们活跃在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广大土地上,其中分布在两广的越人称为南越。战国时期,南越与楚国有一定的关系。吴起在楚改时,湘南、粤北、桂东北的苍梧被纳入楚国版图。秦灭楚后,进一步向南发展,进军南越腹地。当时由于武陵②的阻隔,交通不便,运粮困难。于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任命于世禄为监军,开凿运河,解决军队的补给问题。
武陵山脉的岳城岭和都庞岭之间有一个山谷。谷内有两条天然河流,一条是湘江上游的海阳河,一条是广东水系的石安水。如果在两江之间挖一条运河,长江和广东就可以连接起来,秦军的粮食运输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不过从工程上来说,这里穿运河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海洋河和石安水的距离很近,最近的地方只有1.5km..不利的是,在海阳河和石安水之间有一个大约20-30米高、300-500米宽的山丘。而且,整个山谷地形的坡度也很大。监工石鲁等人决定克服困难,修建运河。经过几年的努力,工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基本完工。这条运河最早的名字很难考证。后来人们先后称之为秦凿渠、零渠、灵渠、兴安渠。
灵渠由引水工程、南运河和北运河组成。引水工程建在水量丰沛的大洋河上,具体位置在今兴安东南两公里的分水村。这里并不是离石安水最近的地方,所以我们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的河床比较高,大致相当于石安水。引水工程呈木匠尺的形状,其尖端朝向洋河上游。平时拦截大洋河,防止河水流入原河道,分成两部分,七部分进入北运河,三部分进入南运河。这个后来被称为人字堤的弧形引水工程,就是今天大小规模的前身。大小规模都属于碾压坝工程。在洪水期间,水可以从大坝溢出,流入旧路,以减轻秤本身和南北渠道的压力。后来在大小秤的顶端前,又搭建了一个抹刀,提高配水功能,保护秤。据考证,口的口是唐代加的。
南运河可分为两段,上段自小天坪向西北,至兴安以北,再与安水相连,长约4.5公里。这部分是在运河里钻出来的,全靠手工。宽度虽小,约为7-14m,但工程较为艰巨。下段沿石安水、零水向西,至今榕江镇附近,与漓江相连,长约30公里。它是在石安水和零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宽度约为10-60米。南运河全长30多公里,落差29米。河床坡度很大,运河上没有配套工程,船只上下不方便。后人推测,为了方便航行,当年运河沿岸可能修建了原始的陡门。陡峭的门,现在称为船闸,通常随着船的前进而依次关闭和打开,从而降低了航行的难度。我国正式的陡门最迟形成于唐代,有人认为其雏形可以追溯到修建灵渠的时代。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闸运河。
北运河从大田坪向北,在金州张子村附近回到老湘江,长约3.5公里。北运河经过的地区是一个小的山区平原。这里的地面虽然很少有沟壑,但是坡度太大了。和南运河一样,直航道会因为太快而无法航行。为了减少这个通道的坡度,建筑者使用弯曲的通道,这些通道就像蛇一样。巧妙利用延伸运河的长度,减小比降,方便船的航行。
灵渠工程充满了建设者的智慧。
灵渠虽然是一条总长不到40公里的小运河,但由于它连接着长江和粤江,所以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在秦朝,而且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都是大陆与岭南的主要交通隧道,对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加快岭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诗人范成大对灵渠的精巧结构和航运的便利深有感触,曾题诗称赞:
潮水汹涌,中流交汇口。
它分为南北两部分。
至此舟已盈,楚、岳游万里。
人谋夺天,石鲁始。
(《石湖俗人诗集》卷十五)
1936和1941年,粤汉铁路和桂香铁路相继建成,灵渠让位于现代交通。最终在1956停工,改为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工程,成为桂林重要的风景名胜供人们欣赏。
长安和洛阳的漕河
西汉都城长安建立。汉武帝时期,由于京都人口不断增加,官僚机构急剧膨胀,中央政府要打匈奴,管理西域,粮食支出非常多,压力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汉政府一方面在关中大修水利,发展当地农业,就近取粮。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善水运条件,以便将更多的粮食从当时的粮食主产区东部运入北京。
西汉从函谷关以东运粮进京,最初是经由渭水运往西方。而渭河多沙,航道浅曲折,交通功能很差。从长安东到黄河,陆地只有300多里,而蜿蜒的渭河水道却有900多里长。由于冰冻和缺水,一年中只有六个月能勉强航行。所以渭河每年的车流量很小,从西边运到北京的粮食也就几十万石。汉武帝时期,要从东方调几百万石粮食,急需另辟蹊径解决运粮问题。因此,当掌管全国的首席农业官郑党时建议在渭南开凿一条笔直的运粮通道时,汉武帝立即采纳了。历史上,这条水道被称为漕渠。
曹渠工程始于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由齐水利工程师徐伯负责勘探、测量、定线,数万军工负责施工。运河位于长安城西北,以渭河为水源,向东穿过长安城南部,与渭河平行,沿途接受水(皂河)、水(Ch n产)和水,增加运河水量。这些水道都发源于南山,含沙量很少。草渠经过巴陵(位于Xi安东北部)、新丰(位于临潼县东北部)、正县(位于华阳县东北部)、华阳县(位于华阳县东南部)等县,在渭水口附近汇入黄河,全长300余里,历时三年建成。汉武帝第三年(公元前120年),在长安西南挖昆明池,周长40余里,池中蓄风水和浑水。除了钻井水手,昆明池还可以用来调节运河的水量,供应首都的生活用水。
曹渠通航能力很高,一直是西汉中后期由东向西运粮的主要通道。总的来说,年运输量约为400万石,最高的一年达到600万石,约为渭水运输量的10倍。除了航运,还有灌溉农田的好处。灌溉农田面积约为1万公顷,是白渠的一倍多,与当时的郭城运河大致相当。西汉亡国后,由东向西运粮的工作停止了,运河也因年久失修而逐渐废弃。
随着东汉洛阳建都,漕运工程重心东移,不仅凿通了一条名为阳曲的新水道,还彻底治理了边曲。
洛阳虽有洛水可达黄河,但洛水大部分河段河床很浅,航运不便。为了使运粮船只能够直接到达首都,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在河南王银良的主持下开始修建运河。他组织力量“引谷水(洛水支流)经运河注入洛阳城下,东写(泻)公川。”由于山谷缺水,运河线路安排不当,运河虽已凿通,但已无法通行。19年后,即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大司空张春再次在史静附近修建运河。他从王良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一方面,他增加了运河的水源,既带来了谷水,又吸引了洛水的干流。另一方面,重新安排航道路线,西起益阳以东,东经洛阳城西、南、东,再东至偃师附近回注洛水。这条运河叫阳曲。第二个项目非常成功。此后,来自南方、东方和北方的粮船经过满沟、汴河、黄河等河道,再经过洛水、阳曲,就可以在洛阳城下登陆。涵洞的贯通,既方便了政府通过运河,也造福了百姓。
然而,东汉最大的运河工程是治理汴河。从西汉末年到王莽统治时期,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峡道航道系统已经支离破碎,部分航道全面停航,由淡水演变而来的汴河航道也经常被堵塞。汴河是都城洛阳的主要运粮路线。入京的全国租税中,河南、兖州、徐、杨、荆等州所占比重较大,多沿此河入京。因此,东汉朝廷对汴河的治理非常重视,其中最重要的是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王武主持的治河治汴河工程。黄河水患是汴河淤塞的根本原因,必须对其进行治理(治河工程详见本书《九。历代河道整治工程”)。边治工程主要包括改造渠口、修筑堤防和疏浚运河。
汴河以黄河水为水源,但黄河干流在河床内摆动,单一取水口无法稳定引入河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景和王武除了修旧闸外,还修建了新闸,进行了多口引水。同时,为了更好地控制涌水量,导流闸由原来的木结构改为石结构。黄河的洪水流量很大。即使用水闸控制边口,仍然会有过量的洪水进入边河,边河仍然会决堤成灾。为了增加汴河的安全系数,他们采用了“分流法”将汴河上游即军义渠多余的水排出。从荥阳到泗水,汴河有800里长,他们还全面修筑河堤,深挖河床。经过治理,汴河的输粮能力大大提高。
连接河北省河流的五条运河
河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以北,太行山以东,燕山山脉以南,渤海以东。这里有许多河流和水道。在南方,有许多黄河的老路,从西南流向东北。中部的水多由西向东流,发源于大兴山;北部河流呈南北走向,发源于燕山山脉。都流入渤海,渤海缺水,航运不便。但是,如果能在河流之间挖运河把它们连接起来,并能调节和集中水源,航运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东汉末年,曹操从政治和军事需要出发,为改善这里的水上交通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开凿了白沟、平陆、全州、新河、曹丽等五条水道。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虽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但少子之子袁尚仍守住邺城(今河北磁县东南),奋起反击。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亲自率军渡河北上。从军事运输的需要出发,他首先在河北修建了一条名为白沟的运河。白沟的一个主要工程是修建一个堰,迫使奇奇水北流。古琦水,即现在的淇河,发源于太行山,向东南流动,分两路流入黄河。所以有大小两个堰。小堰是石头做的,叫石堰。它的主要目的是阻断河道,将所有的冰水集中在正流中。大堰叫方堰,就建在淇水正在流的那条河的不远处。是用木、铁、石人参,主要是方木来拦河筑坝。冰水量并不丰沛,无法在大洋河上修建类似灵渠的引水工程,只能把冰水全部堵住,让它向北流。所以,河船入沟,沟船入河,就要卷起堤坝,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把空船顺着堤坝的坡度拉过堤坝,然后装上货物,继续航行。另一项工程是穿越方堰以北的一条运河,将淇水引入另一条天然河道白沟。白沟与黄河故道古清河相连,清河北至天津,与沱河汇合。就这样,白沟工程改善了黄河南北之间的水运,虽然很难筑坝。
袁尚被曹操击败后,投奔辽西乌桓首领塔盾,企图东山再起。为了根除后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北上探乌桓。行军过程中,他命令董昭负责组织施工,先后切入平陆、泉州、新河三条运粮通道,开辟了一条通往辽西的水路。平陆运河位于今天的天津市静海县,南起沱水,北至洛水。回水的下游一般是后来入海的大清河的河段。泉州运河是沟通龙水河与宝秋河(潮白河)下游的通道,因位于全州县(武清县西南)而得名。新河西起宝秋水,流经今天的唐山市境内,东与茹茹水相连。绥水就是今天的滦河。这三条通道,尤其是后两条,很可能是因为冀东地区军队的喧嚣和沼泽,导致施工困难,工程粗糙,但实际上并没有发挥作用。
如果说上述四条运河主要是因为军事需要而开凿的话,凯里运河就不一样了,主要是因为政治需要。邺城,北控河北平原,南接中原腹地,地位重要。这里原本是袁绍和袁尚的大本营。曹操灭袁势力后,将政治中心从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北移。因此,他非常重视邺城的建设。在这里发展水路交通,修建曹丽运河就是其中之一。开凿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以漳水为水源,经邺城,向东至馆陶县西南,与白沟相连。白沟是当时河北省重要的水上交通线。曹丽运河开凿后,由于白沟的好处,邺城对幽燕中北部及其与黄河以南联系的控制大大加强。由于漳水丰沛,水源增加,白沟航道更加通畅。除了上述五条运河,曹魏时还开通了白马运河,沟通托水和漳水。
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到汉朝时,中国的运河工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东起沿海,西至关中,南至桂香,北至幽燕,均可通达。它在促进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开发边境地区,形成和巩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