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不拉有什么历史传说?

冬不拉:即“冬不拉”,一种古老的哈萨克弦乐器。历史悠久,制作简单,音色柔和,草原气息浓郁,在哈萨克族地区广泛流传,是民间歌手常用的伴奏乐器。改革后品种齐全,自成体系。除了独奏或伴奏演奏、唱歌、跳舞外,还可以组成冬不拉乐队演奏多声部音乐,表现力丰富。

关于冬不拉的起源有很多传说,以下是其中之一:

“一群小伙子住在一棵大树下,没日没夜地苦思冥想,梦想着让这棵大树说话。

树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男孩们没办法,只好杀了几只羊,把肉吃光,把羊肠挂在树上,无精打采地回去。

草原上有一个哈萨克族姑娘。白天,她的脸看起来像初升的太阳,美丽而红润。夜晚,她的脸像十五的月亮,妩媚动人。

成千上万的人兴奋地骑着马和羊,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求婚。但我就是摸不到女孩的心。女生的条件只有一个:无论谁求婚,都不能要求别人,也不能要求自己,必须委托大树求婚,必须要感动。

聪明的男孩们被难住了。树怎么会说话?

一天,一个年轻人来了。他从小就是孤儿,一直四处流浪。

他看到一群年轻人在叹气,围着树转圈,就好奇地上前询问,别人告诉他原因,又转了回来。

这个年轻人住在树下。他用树枝烤着求婚者留下的羊头羊蹄,吃着肚子,趴在厚厚的树叶上睡着了。

半夜,流浪汉醒来,想起了那天的事。求婚者把女孩说得像仙女一样,可他怎么能让树说话呢?

想着想着,突然,风吹在草原上,使得树木发出声音,在寂静的夜晚听起来格外悦耳。

原来那些羊肠被风吹日晒绷得紧紧的,有的长有的短,风一吹就发出各种声音。

流浪汉跳起来,拿出斧子砍倒了那棵大树。他用一块木头做了一个乐器,绑了两根羊肠。晚上,他坐在姑娘蒙古包前的草地上,玩得叮当响。

他先是用平淡而凄苦的语气向女孩表达了自己孤独的人生经历,然后用动人而优美的旋律表达了对女孩的爱。

女孩听到优美的琴声,立刻放下手中的刺绣工作,静静地听着。很快,她就完全被感动了。

从此,那种会说话的乐器就成了哈萨克族人最喜爱的冬不拉,并以其优美的琴声日复一日地流传下来。"

东布拉哈萨克语;“东”是演奏乐器的声音,“不拉”是拨弦的意思,是演奏弦乐器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董”是粗糙的木刻,“不拉”是弦的意思,就是把一件乐器串在镂空的木头上。

冬不拉的琴是木质结构,外形像一把加大的勺子。最早的冬不拉制作非常简单。民间艺人把一整块木头剪成勺子的形状,放在面板上,拉两根羊肠作弦,再在勺子的柄上放上九个音符,“冬不拉”就制成了。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谣歌手离不开的伴奏乐器。有了它,哈萨克族外出放牧不再孤单。晚上在家里,人们玩冬不拉,唱歌跳舞,和家人一起玩得很开心。

冬不拉可以用于独奏、合奏、伴奏,表现力非常丰富。冬不拉的演奏方法和大多数弹拨乐器一样。他把钢琴斜抱在怀里,左手拿着,食指和拇指按弦,右手中指和拇指拨弦。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将草原上汩汩的泉水声、清脆的鸟鸣声、喜气洋洋的羊群和奔腾的马蹄声生动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