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吗?有人知道具体历史吗?
上世纪20年代,也就是民国时期,可口可乐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情况出乎意料。起初可口可乐被翻译成“咬蜡”,令人望而生畏,但在改成一个欢快朗朗上口的新名字“可口可乐”后,迅速打开了中国市场。
这种深棕色碳酸饮料有多受欢迎?在退出中国市场(1948)的前一年,可口可乐在上海的年销量超过100万箱,仅次于美国。
从65438年到0979年,中美建交,可口可乐再次回到中国,成为第一家进入新中国的外国公司。三年后,百事可乐紧随其后。
两个“科拉”联手攻城掠寨。到1986,他们在大陆已经建成了18条生产线;1988年总产量是国内同类饮料的一倍以上。
巨头的强势让国产饮料面临巨大压力。比如青岛崂山可乐,上世纪80年代一度占据全国20%的市场份额。然而,当可口可乐在青岛建了分装厂,再加上其凶猛的品牌影响力和密集的营销攻势,崂山可乐的销量急剧下降。
面对巨头的攻势,国产饮料难以应对。再加上90年代初市场开放的大趋势,国内已经有八家汽水厂联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进行合资。
国内八大软饮料中,沈阳霸王寺、天津山海关、青岛崂山可口可乐与可口可乐合作;武汉二厂滨江汽水、广州亚洲汽水、重庆天府可乐、北京北冰洋都属于百事可乐。上海正广和没有和两大巨头合作是因为股权没有及时明晰。
这些国内饮料公司希望通过合资企业学习更多技术,扭转局面。没想到都被巨人藏在雪地里,藏了十几年。这段惨痛的经历,后来被业界称为“被淹没的七军”。
北冰洋旗下的北京一轻化工集团党委书记邢慧明直言:“那时候大家都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我们向西方学习管理和技术,却丢掉了自己的东西。”
除了被巨头冻住的“七军”,国内其他饮料的日子也不好过。
在这方面,健力宝比较典型。这两种可乐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1997之后,健力宝的经营业绩大幅下滑。2000年到2001年,销量比高峰期下降了三分之二。随后,在不断的股权变动中,健力宝加速“失速”,陷入困境。
至此,在中国饮料市场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除了彼此没有强有力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