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港口的后起之秀?

泉州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港的后起之秀,全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遇。

1,优越的地理位置

泉州港,原名刺桐港,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个港口。位于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沿海港口,北至泉州湄洲湾内澳,南至泉州围头湾同安区莲花河。

泉州港包括3个港湾,11个港口,港湾交错,航道较深,内河交通顺畅。北宋元佑二年(1087),全州开始组建城市航运公司,并在此正式开业。南宋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外贸易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北至朝鲜、日本,南至南阳,西至波斯、阿拉伯半岛、东非都有商船往来,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旱稻和棉花从海外引进,香料和药物被带进来,瓷器、丝绸、青铜和铁被出口。

所有通往各国的路线都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2.历史机遇

南朝时期,印度高僧那罗陀分别于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和陈文帝天嘉六年(565年)两次前往泉州,在泉州西郊九日山翻译《金刚经》,然后从泉州乘船前往贾玲修国(今马来半岛)和尤查尼(今印度)。

在唐代,泉州与广州、扬州并称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埠。唐朝特在泉州设军役,管理海外交通和贸易。

唐代来泉州进行贸易的外商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还有东南亚、印度、埃及、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人。7世纪初,阿拉伯人正式向中国派遣使节,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

到武则天(684-704)时,阿拉伯人已在广州、泉州和杭州的朱亮港经商数万人。泉州港也是“南海舶舶”经常出入的地方,但“岛内鱼龙混杂”,出现过“城内十州人”的盛况。

泉州古港,前世界港口。

泉州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港口,有大量的外国人居住在国外,尤其是阿拉伯人,很多人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他们在寺庙、教堂、佛寺和墓地留下了大量的石雕。

自20世纪以来,已发现数百件有关宗教的石刻,分属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基督教、印度教和佛教,雕刻的文字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古叙利亚文、拉丁文、蒙古文和中文。还有印度教浮雕石雕和佛教雕像。

这些重大发现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证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