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和《货郎图》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宋代城市发展突破了方形城市的格局,市民生活日益丰富,市场交易频繁。小贩在经济活动中起着引人注目的作用。然而,在宋代之前,无论是图画、雕塑还是文字记录,都很少有对小贩的具体表现。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随处可见挑着担子走在大街小巷的小贩。南宋时,宋丽和苏汉臣的《贩夫图》更详细地展示了这个个体的独特性。在文字记载中,“小贩”一词最早出现在周觅的《武林外传》第二卷《戏班木偶》中。这里的“小贩”是木偶戏,已经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见,商品交易中的货郎,之前就已经产生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的货郎已成为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小贩是流动的“百货商店”,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首先,小贩所卖的商品包括某种商品和各种杂货,但基本上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

其次,小贩的活动场所流动性很大,小贩经常在街上走来走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最后,小贩的销售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自营和寄售。自销,就是商贩把自己的瓜果蔬菜花卉等物品拿到市场上去卖,或者先在较大的城市批发一些东西,再到市场上去卖。

小贩的流动性也使其成为社会信息的载体。他可以通过街头卖货获得很多信息,甚至了解一些有钱的贵族。对于生活在更偏远地方的农民来说,小贩是远方的客人,小贩总能兴高采烈地讲述他们世界之外的新鲜事。

此外,在通讯落后的时代,小贩有时还充当着信使的角色。

——摘自王乐《宋元时期的推销员》(华夏文化,第2期,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