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事迹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作丝织水晶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使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纸是由我们尊敬的蔡伦发明的,他是真正的“纸之父”。
据考证,纸的制作始于西汉,魏晋南北朝时广为流传。由于人们广泛使用,造纸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种类很多,有竹帘纸、藤条纸、鱼卵纸等...蔡伦造纸原料广泛。用烂鱼网做的纸叫网纸,用破布做的纸叫布纸。
纸的发明者蔡伦的名字可能鲜为人知。与他的伟大发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的冷落实在是引人注目。有些百科全书甚至不会在一篇短文中提到他,在标准的历史教科书中也很少提到他的名字。因为纸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关于蔡伦史料的缺失会让人认为他的性格是纯虚构的。但仔细研究,很明显蔡伦是真的存在的。他在中国宫里做官,大约在105年把纸样呈献给皇帝。中国对蔡伦发明的记述出现在汉代的正史书籍中,而且资料翔实可信,没有任何玄机和传说。中国人总是把纸的发明归功于蔡伦,他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
人们对蔡伦的生平了解不多。中国的史书提到他是太监,也提到皇帝对他的发明喜出望外,所以提拔他,让他名利双收。但因为后来参与了宫廷政变,陷入了低谷。有些史书描述蔡伦一被革职就穿上最美的衣服,喝下致命的毒药。
纸在二世纪的中国发挥了广泛的作用,在不到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向亚洲其他地区出口了纸。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对造纸技术保密。但在751年,一些中国造纸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虏,很快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出现了造纸工业。造纸技术逐渐传遍阿拉伯世界。12世纪欧洲人向阿拉伯人学习造纸技术。纸的使用逐渐普及。古腾堡发明现代印刷术后,纸取代了羊皮纸,成为西方主要的书写材料。
不用说,纸在今天被广泛使用。很难想象没有纸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蔡伦之前的中国,书籍多以竹子为材料,显然体积极其庞大。有些书是丝绸做的,很贵,不流行。在西方,在纸被引入之前,大多数书籍都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也就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羊皮和小牛皮。纸已经取代了希腊人、罗马人和埃及人喜欢使用的纸莎草纸。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既稀有又昂贵。
当然,中东的农业和文字实际上比中国更早开始,但仅凭这一点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我觉得关键原因是蔡伦之前国内没有便捷的书写材料。西方世界有纸莎草纸。虽然这种材料有其缺陷,但它比用木头或竹子制成的书有无可比拟的优点。缺乏合适的书写材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一大障碍。中国学者需要在车上带几本书,这对我们来说是可怜的。可想而知,用这个基础来管理政务有多难。
但是蔡伦发明了纸,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有了适当的文字材料,中国的文化发展迅速,在几百年内赶上了西方。
当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因素之一,但就整个发展而言,这是微不足道的。中国虽然不像四世纪的西方那样统一,但在文化上进步很快。)之后的几百年里,西方发展缓慢,而中国却有了指南针、火药、雕版印刷等伟大发明。因为纸比羊皮纸便宜,容易大批量生产,所以整个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西方国家开始使用纸张后,与中国平起平坐,甚至成功缩小了文化差距。但凯尔·波洛的作品说明了一个事实,在13世纪,中国远比欧洲繁荣。
那么,为什么中国最终落后于西方呢?人们给出不同而复杂的文化原因。但也许一个简单的技术原因可以解释这个问题。15世纪的欧洲,一个叫约翰·古腾堡的天才发明了一种可以大规模印刷书籍的技术,于是欧洲文化迅速发展。但是中国没有古腾堡,所以中国人还在用刻字印刷,文化发展相对缓慢。
如果有人认同上面的分析,那么他就不得不认同蔡伦和古腾堡是历史上两位中心人物的结论。事实上,蔡伦排名远超其他大多数发明家还有一个原因。大多数发明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产物,即使没有发明家,那些发明也会出现。但就纸面而言,这显然是不存在的。欧洲人在蔡伦之后1000年才开始造纸,唯一的原因是他们从当时的阿拉伯人那里学到了造纸技术。就造纸而言,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即使看到了中国制造的纸,也不知道如何自己造纸。显然,发明一种造纸技术是相当困难的,这种技术在发达国家是绝对不会出现的,需要有才华的个人做出突出贡献。蔡伦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所使用的造纸技术基本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左右所实行的机械化)。
以上是我认为古腾堡和蔡伦应该列入本书前十,蔡伦应该排在古腾堡之前的原因。
蔡伦恭敬有加。桂阳县耒阳(今湖南省耒阳)人。生于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
他死于建光元年(公元121)。造纸。
蔡伦的家乡位于长江以南的响水(今湘江)支流雷水流域,是水稻之乡。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和长辈一起种地。汉武帝刘(公元56-88年)即位,派人到各郡挑选聪明的幼童入宫。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以15岁的高龄被选入洛阳宫为官。当时年轻的官员必须学习汉字和阅读礼仪。蔡伦因为表现优异,在建国元年(公元76年)被任命为小黄门。此后,他作为黄门侍郎,负责宫内外传达公务,引导诸王相见入座。蔡伦初入宫时,皇帝张涤非和宋贵之子刘清被封为太子。次年,梁贵人生赵(公元79-105)。窦皇后没有孩子,所以她命令蔡伦陷害宋贵人“媚骨”,强迫她自杀。刘玉鑫被贬为清河王。窦侯还命人投“飞书”(匿名信)陷害梁贵仁,抓住刘钊做养子,立他为太子,梁贵仁担心得要死。汉武帝张(公元88年)死后,即位,享年65,438+00岁,在窦太后(公元89-97年)的监督下。蔡伦尽力为窦侯办事,被提升为正式仆人,陪伴年轻的皇帝刘钊,准备顾问和保管文件。任何向皇帝发函或得到皇帝通知的人都可以进出皇宫。这个职权极其强大,可以参与维护军权,俸禄两千石,和九卿一样。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家大事,始于此。
窦太后对年轻的皇帝不理不睬,越来越嚣张。永平九年(公元97年)驾崩,掌管皇帝事务,废除皇太后称号。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邓隋皇帝(公元80-121年),蔡伦立即投靠邓皇后。见到邓后,喜欢跳舞,喜欢在纸上写字,便自邀担任尚芳玲。方上使其为少府官员,俸禄六百石,掌管御剑等器皿,与中常侍的高位很不相称,而蔡伦因为偏袒邓侯,才屈尊到这个位置。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皇帝和皇后邓生下的百日婴儿即位。不到两个小皇帝又死了。在邓之后,他继承了(公元94-13)的帝位。刘虎是清河王刘青的儿子。在登基初期(公元105-121),由邓太后执掌大权,蔡伦不得不被重用。他不仅是中常侍,还被太后封为龙亭侯,拥有300家餐厅。封地在陕西洋县,他从此步入贵族行列。被封侯后不久,蔡伦在元五、六年(公元118-119)被提升为长乐仆从,相当于一千年。从此成为邓太后的首席助理。他的特殊地位使他不仅能随时接近皇帝,还能接近皇后和皇太后,受到满清文武百官的奉承。就在他权力如日中天的时候,建光元年(公元121)邓太后驾崩。安帝上台后,蔡伦受窦厚指使,参与迫害其祖母宋贵人致死,并剥夺其父刘清的皇位继承权,于是下令廷尉审问蔡伦。他知道自己的死期,所以自杀了。蔡伦在皇宫做了46年的官。他之所以接连高升,是因为他侍奉了四个小皇帝,投靠了两个皇后。他被尊为九岁,过着侯爵的生活,却以惨死告终。他在这方面颜面尽失,但在主政方上时,因为做了一些促进手工业发展的事情,所以日后得以留任。蔡伦主政方上期间,曾“督秘剑及各种器械,无不精巧密致,为后世之法”。《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这段话,为现代考古发掘所证明。当时制作的器物,无论是质量、性能还是外观,确实精美、密集,后人都可以模仿。说明蔡伦在做兼职的时候已经尽力了。方上订购这份工作是为了让他对工业技术感兴趣。每次有空,他就关上门,拒绝客人。他亲自到现场做了技术调查,掌握了相关的工业技术知识。他的创新精神对当时金属冶炼、铸造、锻造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时,用炸铁制成的钢刀经过多次锻造,制成数百种钢材。但他对科技最大的贡献是在造纸方面。在先秦时期,中国用竹简、木简和帛书来写编年史。但竹简体积大,丝织品价格贵,使用不方便。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进行了各种探索,用廉价易得的新材料来代替。
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制成的麻纤维纸就已经有了。1986年,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出土了一张绘有地图的麻纸,时间为文帝、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公元前141)。1957年,安灞桥也出土了不晚于汉武帝(公元前1465438+公元前0-87年)的麻纸。此外,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西汉麻纸可用于包装、书写,确实是竹简、帛的理想替代品。东汉建都洛阳后,西汉的麻纸技术继续发展。邓皇后因为热爱文史和纸墨,曾下令各郡不得纳贡珍宝,“惟岁65,438+002岁始得纳贡纸墨”,说明公元65,438年以前各地已有麻纸生产。皇帝和皇后喜欢什么,蔡伦就在方上提炼。他在掌管宫廷文书档案时,也觉得“丝绸又贵又简,不方便人用”,于是决定做比西汉纸更好的纸。为此,他总结了上一代和当代麻纸的技术经验,组织生产了高质量的麻纸。邓太后称赞她的能力,此后麻造纸技术在各地得到进一步推广。蔡伦主持开发平装本时,在用木质韧皮纤维造纸方面取得了突破,扩大了原料来源,创新了造纸工艺。皮纸的出现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蔡伦是这项创新的发起者。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关于蔡伦与造纸术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他是造纸术的发明者,第二种意见认为西汉初期已经用纸代替简,蔡伦只是造纸术的革新者。现在看来,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因为早在200年前的《蔡伦》中,西汉初年就已经使用麻纸书写了。蔡伦的贡献是组织和推广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细致工作,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不过,“用树皮造纸”的可能是蔡伦或者他的下属。皮纸是用树皮纤维做的,技术难度比麻纸大。蔡伦的贡献在于发展了东汉时期的皮纸生产。汉以来1200年间,麻纸和皮纸是中国纸的两大支柱,中国文化在这两种纸的供应下迅速发展。到了晋代(4世纪),纸终于取代了帛书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蔡伦对麻纸和皮纸的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他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但他作为技术革新家和组织者的历史地位应该得到肯定。
元元年(公元117年),邓太后鉴于《内廷集经》传抄错误较多,请儒生刘真、吴京博士在东莞校订,并请蔡伦督办此事。东关是洛阳宫藏书著述的地方。蔡伦带领这批学者修订,是为了给全国提供儒家经典的标准文本。这次对儒家经典的修订,是朝廷规定御经的开始。完成后,复制本将发放给地方官员,从而形成大规模在纸上复制儒家经典的高潮,使纸质书籍成为传播文化最有力的工具。20世纪,中国西北地区也出土了东汉时期的纸张。中国造纸始于西汉,东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3-6世纪),开始向国外传播。东汉是造纸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历史阶段,蔡伦正是在这个历史阶段成为推动造纸发展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