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弥勒佛在中国被称为“袋僧”?

神话世界32:布袋和尚弥勒佛

弥勒佛像

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弥勒佛可能是最有趣的一个。他的样子很可爱。一进天王殿,就见一个胖和尚坐在座位上,袒胸露腹,大肚子又圆又凸,十分惹眼。他捏着手里的珠子,笑着笑着,一直笑着。有这样一副对联,是这样描述他的:

大肚子可以容纳世界上难以容纳的东西;

张嘴就笑,嘲笑世界上可笑的人。

所以弥勒佛,大腹便便,笑容灿烂,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

但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时候,弥勒佛不是这样的。他庄严而不可侵犯。他的头上盖着卷曲的发髻,富贵和善的眼神,大耳朵大肩膀,穿着袈裟,没有表情,和中国的弥勒佛完全不同。

《西游记》里的弥勒佛长这样:“大耳横,肩满膘。一腔春意,满眼都是。开衫袖多加持,芒果鞋精神壮。极乐领域第一尊,南无弥勒笑僧。”

这里的弥勒佛也是一个类似中国的微笑佛的形象,是一个在中国人民中被称为“快乐神仙”的“布袋和尚”。当四个弟子经过小雷音寺时,他们遇到的小雷音怪物是弥勒佛的男孩。《西游记》中的弥勒佛形象和印度的弥勒佛形象明显不同。为什么中国的弥勒佛和印度原版的完全不一样?这经历了一个进化过程。

弥勒是梵文弥勒的音译,意为慈氏。这是菩萨的名字,和佛差一层。根据《弥勒佛经》和《弥勒佛经》记载,弥勒佛出生于古印度南天竺劫波利村的大女子罗家亭,是一等贵族,非常尊贵。他后来皈依佛教,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佛说,弥勒佛会继承自己的佛位,成为未来的佛。佛教认为,佛界有三连佛。首先是往昔的佛,被称为“燃佛”。他出生时,周围的一切都像灯一样明亮,因此得名。释迦牟尼成佛前,燃灯佛给他录过,因为燃灯佛叫过去佛。二是现在的佛,即释迦牟尼佛。第三位,弥勒佛,也叫未来佛。

印度的弥勒佛像

弥勒修道,在释迦牟尼之前进入消失,升天。

《西游记》中窦律田是老先生居住炼丹的地方,但在佛经中,是弥勒佛的居所。这里的一昼夜相当于地球上的400年。释迦牟尼告诉一切众生,在他4000岁(相当于地球上的56.7亿年)之后,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劫掠。那时,弥勒将从他的口袋里下来,在华林花园的龙华树下继承他的弘扬佛教的事业,以帮助所有的众生,光明将重返人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弥勒佛被提升为未来的佛陀。

然而,众所周知的微笑布袋和尚“大腹弥勒佛”在历史上其实是存在的。他是五代末年的一位行僧,名叫七本,又名“长汀子包师傅”。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和《历代佛传》(卷二十五)记载,他是浙江奉化人,相貌奇特,肚子巨大。他常常用竹竿挑着一个大布袋,微笑着到处乞讨,语无伦次,像个傻子一样躺着。他擅长天文、阴阳,要下雨的时候,穿湿布鞋;干旱时,人们把木屐当作天气的标志。他还能预知吉凶,为人们辟邪。他曾写过一首歌:“唯有心是佛,十方是世间最有灵性的东西。万事不如心之真,何苦求义?”这首歌阐述了禅宗“心即佛”的道理。

这种疯狂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一时名声大噪。他的死也很奇怪。梁三年(公元917年),他来到奉化林越寺东廓,坐在一块岩石上说:“弥勒佛真的是弥勒佛,化身几百亿;常示世人,世人不知。”当我完成的时候,我安全地死去了。人们恍然大悟,这个和尚原来是弥勒佛的化身。人们将他的遗体葬在林越寺西二里,并将其命名为“弥勒寺”。于是人们把自己塑成“弥勒佛菩萨”,他的布袋离不开他。雕像被放在天王庙里,受到人们的崇拜。

宋代傅园元年(公元1098),这位布袋和尚被宋哲宗封为“丁英师”。相传埋葬他的墓地里,亮了三年,墓顶上放着张西和金瓶梅。为此,人们把这些东西藏在“弥勒佛庙”里。崇宁三年(公元1104),这座寺庙被皇帝赐名“崇宁”,千百年来一直在烧香。《西游记》中的弥勒佛就是以这个布袋和尚的形象为原型的。

通往永恒之路

但是布袋和尚和弥勒佛像还是有区别的。千百年来,他实际上取代了佛经中的弥勒佛,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弥勒的《净土》很精彩。据说上面有500亿的宝藏宫殿,有500亿手持各种乐器,载歌载舞的女人,温柔富贵。弥勒成佛,“佛教净土”更是妙不可言。根据《弥勒菩萨经》的佛教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各种珍宝散落各处,无人捡拾,待之如瓦。这里的土地平坦如镜,到处都是香汁,香极了。粳稻可以在地里自然产出,没有外皮。更有意思的是,当人们想方便的时候,地面就自己裂开了,完了之后又自己合上了,连厕所都不用上了。

因为西天净土如此富饶美丽,真的让一些人着迷。中国的净土信仰自唐代开始兴盛,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唐代高僧玄奘也向往净土。临死前,为了在“内院”生活,他一直念叨着弥勒佛的名字。晚年的白居易完全沉迷于佛教。他每天在佛前烧香,低头许愿:“愿来世,与弥勒众生同生,与慈氏同降,与慈氏同生同劫,与慈氏同生死,终成无上。”(《画弥勒佛的生命画框》)

因为佛教宣称弥勒佛是未来的佛来继承释迦牟尼的佛位,弥勒佛就成了改朝换代的佛,弥勒佛就成了来世改朝换代的象征。历史上一些农民起义暗示弥勒来世,“弥勒出世”成为救世福音。《弥勒下辈子》是渴望摆脱苦难的劳动人民的救星。据《隋书》记载二十二年,河北宋子宪和陕西项海明都自称弥勒,策划和策动了起义。唐朝开元年间,也有一句谚语:“释迦牟尼末世,新佛出。李家要的是结局,刘家要的是幸福。”为此,唐玄宗亲笔书写了《禁魔、误等》。并严查与事件有关的人。到了宋朝,国王起来造反。他还宣称:“释迦牟尼佛衰微,弥勒佛应活于世。”

元朝以后,弥勒佛更信了。元末赵丑嗣、郭菩萨主张“弥勒应得天下”,韩宣扬“天下有乱,弥勒生”,彭和尚作颂词劝世人念弥勒。这些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太平天国时,贵州一军起义,安百里派分支鼻烟和宣传弥勒降世的新王来掌管干坤。到了近代,一些基督教教派,如天地会(洪门)、青红教、一传道、先天道等,也崇拜弥勒。

安百里教以弥勒转世吸引人心。

但中国民间供奉的弥勒佛,多是中国式布袋和尚。历史上有人用布袋和尚讽刺统治者。朱元璋登基后,杀英雄,残酷镇压反对派,制造了许多冤案。有一次,他外出私访,直到一座破庙空无一人。他看到墙上画着一个布袋和尚,并题写了一首诗:

世界广阔,一切都藏在一个包里;毕竟还是要收费的,放松有什么不好!

墨水还是新鲜的。朱元璋大怒,立即派人去抓那个写诗画画的人,可是那个人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自元代以来,布袋和尚的形象也出现在戏剧舞台上。著名的有元代郑廷玉的杂剧《包和尚忍话》,清代的话剧《观世音菩萨的鱼篓》。

由于中国人崇拜信仰的强烈实用主义,总觉得大腹便便的中国式弥勒佛比从印度走来的一本正经的弥勒佛更亲切可爱。为此,人们创造了一些“精神回应”,比如摸摸他的大肚子,可以消灾除疾,保佑平安。后来又有了“五子弥勒佛”的雕像,里面几个大胖男孩爬来爬去,和弥勒佛玩耍,所谓“送别弥勒佛”。这个世界的和平与利益,自然比来世的净土更现实,所以很受欢迎。

随着时间的变迁,各种大腹便便的弥勒佛艺术品成了寻常百姓家的摆设,失去了原本的宗教意义。在人们心中,说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的吉祥物,比说他是一个高贵的未来佛更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