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去》的时代背景介绍

有两个概念:广义和狭义。纵观历史,山海关内地区的人们通过海关谋生,可以用“闯关东”来形容,这是广义的。狭义的“去关东”仅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中原人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19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打开,难民潮汹涌。人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其实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加,意味着中原文化大规模向关东地区推进,文化交流进入新阶段。

如果说“闭关锁国”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和“闭关锁国”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在关东地区迅速传播,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广阔的关东并存。

扩展数据:

历史的发展

追溯到战国时期,辽西(辽河以西)和北京、河北北部一样,都曾属于燕国的统治。南北朝时,颜倩和后燕也分别统治过这里。但从辽东到明朝,仍属山东政府管辖,满清入关,切断了辽东山东的版图。所以辽东在清朝被迫脱离山东!

也就是说,在古代,清军入关,关内与东北(至少与辽宁)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努尔哈赤在1588年统一了东北,建立了八旗制度,出版了满文(以蒙古语为基础),导致关外文化与关内文化的差异加大。再加上清政府的“不耕”政策限制汉人出关,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闯关东的浪潮!

难以通过

1855年,一场罕见的洪水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洪水冲走了大运河,粮食运输不得不转向大海。依赖漕运的民众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生计困难,加上清末的各种苛捐杂税,进入关外相对地广人稀的地区成为破产农民自我救赎的主要途径。

百度百科-闯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