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登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时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思想。正确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指导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解读;结果;近代以来的经验,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 * *生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 * *生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艰难曲折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可以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阐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辟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来审视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要结合的对象既是中国当前时代的一个具体现实问题,又是一个从理论价值、传播方式等角度来看的复杂问题体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为了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科学理论。我们要想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生长、开花、结果,首要的是把文化背景与中国的文化传统融为一体,成为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因素,带有模糊性、思辨性、神秘性的非科学成分,夹杂着封建宗法性、封闭性、狭隘性的农民意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即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高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现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素的融合。因此,它一方面可以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得到认同,另一方面又可以改造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互动融合关系。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符合中国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它不仅指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功能。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实践中把握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就中国社会实践的主题和要求而言,一个社会历史进程不同阶段的社会实践主题和任务的产生,最终是由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以及这一阶段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客观形势所决定的。能否以及如何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这种复杂的关系和形势中把握这一主题和任务,取决于这种社会理性力量的自觉和成熟。中国近代救亡运动和革命实践主题的形成,源于当时内忧外患的客观形势。但是,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科学地分析和认识中国社会,自觉地把握这一主题和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道路和手段,从而达到理性和自觉的是毛泽东思想。同样,中国现代社会改革和发展实践的主题和任务,源于“文革”后的客观形势和时代发展要求。然而,能够科学地把握这一客观形势,自觉地提出这一主题和任务,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道路和方法的,是马克思主义与这一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社会实践的主题、任务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与之相结合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新理论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到现在,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以及新时期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思想。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变革的理论成果。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紧密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时代条件,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总结,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并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他以独到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 * *生产者突破了思想僵化和个人崇拜的桎梏,重新确立了党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总结了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成熟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伟大变革的伟大成果。3.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继续。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在国内,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表现为社会经济成分、成分形式、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在党内,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员干部队伍整体上正在由旧向新转变,党的建设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三大变化,给领导人民长期执政的中国* * *产党带来了机遇,但也面临严峻挑战,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应了世情、国情、党情的巨大变化,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4.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理念。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知难而进,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一方面,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面,他们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在实践中,这一系列新思想将有助于我国以更广阔的世界视野,基于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从理论上讲,进一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总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是以解决不同时代问题为使命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