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展览盛行的原因
原因不言而喻。早些年以来,以江南为代表的手工艺品的高度发展,为展览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来源。比如明末清初,松江六安府有1.3万台织布机,促进了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南京、临清等城“方圆三十余里,一城之内,南京陶瓷厂众多,可出六万人,不分南北富贵,即君子商人近百万。”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在制瓷中使用旋转坯车,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使旋转后的瓷坯更加精细化、标准化。施釉方法是用吹法代替刷涂法,使施釉更均匀,更有光泽。并发展了彩瓷。冶铁技术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浇钢法发展到苏州炼钢法,是一种高效的炼钢方法。
随着货币的发展和流通,这种贸易展览也从易货上升到货币结算,使展览发生了质的变化。整个货币体系都转向了银本位制。16世纪中叶以后,来自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进一步促进了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发展。当时明朝占世界白银需求的30%左右,清朝鼎盛时期比例更大。
商人地位的提高也促进了展览的推广。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时期,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一些学者认为商业上的成功等同于价值上的学习,开始出现“师儒”、“弃儒为士”的现象。此外,商业展览的书籍也开始出现。商人出于实用目的编写这类书籍,介绍贸易路线沿线的交通、风俗和商品价格。现存最早的这类书是《统一征途图》。
由于商业的发展,各地开始大量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并销往别处,使得地区分工日益明显。展览的必要性逐渐凸显。明清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城市经济的繁荣。由于运河沿岸商船不断,济宁、淮安、扬州等周边城市十分发达。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东南部成为全国经济集散地。
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明清时期形成了商人集团,称为“商帮”,如徽商集团、晋商集团、粤商集团、闽商集团、苏州洞庭商帮、江西商帮等。这些商帮以“会馆”为联系场所,相互扶持,越做越大,无疑促进了庙会、祠堂等展览形式的繁荣。
市民经济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会展的发展也大有裨益。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控制力的下降,社会风气转向浮华奢靡,清朝的文官阶层也沿袭了这一习惯。无论是文人还是百姓,对衣食住行娱乐都比较讲究,甚至贫苦家庭也纷纷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