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随着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和教学的需要,要求小学生查阅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做法逐渐增多。这就为课堂的拓展提供了可能,这是好事。但目前绝大多数小学生对调查收集的数据不重视,不习惯,参与热情不高,不会整理收集的数据。大部分家长也不重视这个作业,认为可有可无。我们老师很少对查阅资料的方法进行指导,只是简单的安排:“明天有XX的课,请回家查阅相关资料。”上课只想找几个同学介绍一下,为学习新课做铺垫,但有时候同学查阅的资料达不到教学的要求,用处不大;即使资料都很好,老师也不敢占用太多的课堂学习时间去研究学生搜到的资料,但是没有给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和使用的机会,学生收集和查阅资料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这个教育环节的价值基本体现不出来。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呢?我们的老师必须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整个过程中精心策划和指导学生。第一,收集数据的目的明确。数据访问不能漫无目的。在网上看到一些相关的信息就去挠眉毛和胡子,很费力,也很费时间。信息检索要围绕教学目标,善于在教学中有效整合。有些课文需要大量具体生动的图片、视频等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适合以查阅资料的形式辅助教学。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进行编排,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遭受屈辱的历史,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然后,在安排学生收集信息时,要事先从学生那里明确了解相关信息。所以我在学生的作业中明确指出,从祖国在近代史上遭受的屈辱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我们可以查阅相关文字和图片,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或者听家长讲述相关故事。这样,老师在整理信息的时候,信息的目的就明确了,学生也就有了遵循的方法。二、获取信息方法科学获取信息是一种学问,一定要讲究方法,保证高效率。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学习能力和家庭条件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对学习资料进行交流、分析和整理。我们经常用这些方法:(1)请有能力的人调查走访。首先,让学生思考谁可能拥有他们想要的信息,谁与他们的亲戚朋友关系密切,谁有什么特殊技能。然后根据所需信息的特点,有目的的问他们,征求意见。在咨询别人的过程中,要带一个笔记本,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回去的时候整理一下。此外,应该教育学生尊重长辈,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谦虚有礼。(2)网络搜索法。在信息时代,网络无疑是最快的信息来源。我们可以利用学校计算机课的机会,让学生熟悉各种常用的搜索引擎,并教会学生使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通过互联网检索相关信息。;还有一些课文涉及学生尚未掌握的科学知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网上学习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效率。(3)获取报纸和书籍。报纸和书籍信息丰富,容易找到。最好的地方是图书馆。要提醒同学们通过图书馆的分类索引进行检索,这样会更快。第三,信息渠道多样化。如果学生收集的资料很丰富但很乱,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起来效率不高。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1)抽卡方式。教学生制作“信息卡”。我在教室里设立“读书角”,引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课外书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在“信息卡”上提取有价值的资料或与学习密切相关的资料。卡片上方标有“标题”、“类别”、“数据来源”、“出版日期”,用于分类存放和查阅原文。(2)分类裁剪法。用硬拷贝,前面几页写下分类目录,把平日里找到的好资料剪(或抄)下来贴在硬拷贝里,编页码,然后把标题记在前面的目录里。这样收集数据简单省力,检索使用也很方便。四是展示材料形式丰富。教师通常用展示材料的方法让学生阅读和看一看。如果这种方法用得太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教师应该学会改变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较方便有效的方法有:(1)组织故事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通过利用信息课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如果没有机会展示资料,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兴趣。定期开展信息交流活动,不定期组织故事会、辩论赛、演讲比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还是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例。同学们在新班交流完所学的祖国历史后,将结合本单元的口语交流,进行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演讲。根据竞赛情况对优胜者进行表扬和奖励,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兴趣。(2)组织剪报、手稿和展览,为学生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搭建平台。为此,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做剪报,办手抄报。刚开始,你可以办一个综合性的小报。随着收集数据的不断丰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信息和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经营某一领域的专门小报。比如有趣的汉字,我爱科学,动物新闻等。在实践中,只有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收集信息对自己学习的帮助,才能让学生产生坚持收集信息的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问渠何处如此清,唯有源头活水来。总之,在学生数据收集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只要我们能够有效地引导,收集到的数据就可以作为教材的延伸和补充,成为优秀的课堂资源,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带来更深的理解,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