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上的铁索最初是怎么连接的?

三百年前,藏汉之间的物资交换通过渡船或滑索到达大渡河。由于渡河不及时,大渡河两岸经常堆积货物,一些鲜活的食物(如山珍海味、肉类、蔬菜等)因为无法渡河而腐烂,频繁的部队调动也成为这里的阻碍。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统一祖国,解决汉族地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第一桥。经过一年的建设,该桥于公元1706年竣工,康熙帝取“泸水”(大渡河旧称)和“平顶”(西藏准噶尔叛乱的平判)之意,手书一幅。在桥的东面,还有一幅48年前康熙题写的《御泸定桥铭》。

关于泸定铁索桥,也许毛泽东主席《七律长征》中“渡大渡桥铁凉”这句诗最令人印象深刻。正是这22名红军战士强渡大渡河,突破了大渡河天险,红军取得了在陕北会师的胜利,于是泸定铁索桥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里程碑,被载入史册。1961年,国务院批准泸定桥(含附属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铁索桥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

桥身由13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其中底链9根,扶手4根。每条链条由862至997个熟铁制成的铁环互锁而成,总重量超过21吨。底链用木板覆盖,扶手与底链用小链条连接,使13链条连成一体;桥台是固定蚯蚓桩和卧龙桩的基础;桥亭属于清代古建筑。过了河,山坡上是一座古建筑,就是历史悠久的观音阁,也就是说,一座寺庙。但红军飞越泸定桥时,是红军“飞越泸定桥点”的指挥部,也是炮台和机枪的阵地。正是在它的掩护下,23名红军战士勇敢地翻过了13道铁索,粉碎了蒋介石要把朱茂打造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走在桥上,低头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你能想象工匠们是如何拉着这么重的铁链过河来铺设索桥的吗?红军是如何在枪林弹雨下爬上103m铁索的?我们去了桥西边桥头堡的地下,那是桥的关键。堡底下方是一口落井,生铁铸蚯蚓桩和卧龙桩用铁链埋锚。我们看到的这根铁柱是蚯蚓柱,上面铸有18000斤的重量,类似于孙悟空的金箍棒,只有它能支撑桥梁。

这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碑,上面有“泸定桥”的文字和“一统河山”的横批,可见康熙当时完成疆域的意愿;另一方面,《山河统一》表现了他对领土完全统一的喜悦。由此可以想到铁索桥对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应该明白“泸定”二字的含义。

泸定桥,位于泸定县大渡河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建于清康熙44年,康熙45年(1706)竣工。康熙用御笔书写“泸定桥”,并在桥头立御碑。有12164个铁环环环相扣,全桥铁件重达40多吨。

两岸的桥头堡都是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独具特色,在中国独树一帜。自清朝以来,这座桥就是四川进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冲。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此处飞夺泸定桥,名扬海内外。

泸定桥景点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以照片、资料、实物展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画家的书法和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碑名由题写,碑文由聂题写。纪念碑及其公园旨在庆祝新年,集纪念意义、当地习俗、艺术展览和旅游于一体。地点在泸定县,川藏公路旁边。

泸定桥,位于四川西部泸定县,常被称为大渡河铁索桥,是甘孜州的门户,康藏之间的交通咽喉。据《魏藏通志》记载,“泸定桥”以康熙皇帝命名。

这座桥的每条链条重约2.5吨,由890个扁环连接而成。桥面由铺板形成,桥两侧悬挂两条链条作为扶手。大桥两端有1 20米高的桥台,内置几根铁桩,上面铆着13铁链。桥台作为道碴,其自重承受着铁索的巨大压力。铁牛和铁蜈蚣被铸造在桥的东西两端,表达了人们制服“水妖”,使铁桥永久的美好愿望。左侧,桥东对面,有康熙年间皇家泸定桥纪念碑,碑上有建桥原因,桥的规模,维修方法。

湖定桥西有嘎达寺。相传修桥时,13铁链拉不到对岸,很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个自称嘎达的藏族强人,腋下各夹着1条铁链,乘船渡过西岸进行安装。当他运送完13链条后,因疲劳而不幸去世。当地人修建了这座寺庙来纪念修建这座桥的英雄。当然,传说终究是传说。事实上,在建造这座桥的过程中,景荣、汉源和天全县的能工巧匠聚集在这里,讨论用铁链过河的计划。最后采用了过河的原则,就是在两岸绑上粗竹绳,每根竹绳上穿10多根短竹筒,然后在竹筒上绑上铁链,再把原来的从对岸拉过来绑在竹筒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这里时,红一军团22名勇士,面对敌人两个营严密的火力封锁,在这里“飞越泸定桥”,为红军北上开辟了道路。三天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和红军后续部队从容地走过了湖定桥。从此,胡定桥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川藏要道而闻名,而且以红军飞越胡定桥的英雄业绩,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朱德主席题上海丁桥的对联“长征犹记上海之危,三军远防帝国入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湖定修建了湖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和湖定陆定桥红军纪念碑,还修建了红军楼,里面收藏了大量红军文物、苏维埃政府的史料,以及党、国家和著名人士的书画题字,可供游客参观。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队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仅靠几条船就要数万红军渡河,至少要一个月。而国民党的追兵正在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情急之时,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罗荣桓、罗瑞卿报告,立即作出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刘伯承、聂领导的红军第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中央纵队和1、3、5、9军为左路军攻占泸定桥。5月28日,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红二师第四团向左路军发起进攻。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明天夺取泸定桥。你应该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的机动来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这一仗,你要突破道州一天跑160里,亚西五团的纪录。”红四团接到命令后,日夜兼程240华里山路,于29日上午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与敌交火。

当时100多米长的泸定桥已经被敌人拆毁了80米左右,泸定桥桥面被机枪和火炮组成的密集火力严密封锁。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召开干部会议动员战斗,组织23个突击队夺取大桥,由连长廖大柱、指导员王海云率领。下午四点,23名战士,手持中枪,背上马刀,腰间挂着十几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上光秃秃的铁链,向东桥扑去。王有才带领的三名战士紧随其后,扛着枪,一手拿着木板,一手拿着铁链,一边前进一边铺设桥面。当战士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火,企图阻止红军用火攻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火焰,战士们高呼:“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时刻。鼓起勇气冲过去!不要怕火,走!敌人已经崩溃,快走!”廖大柱跳起来踏上桥面,向东桥头冲去。战士们也冲上去,拔出马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这时,政委杨成武率队越过东桥,击退了敌人的反攻,占领了泸定城,并迅速扑灭了桥火。整个战斗只用了两个小时,然后以惊人的方式攻占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把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泸定桥由此成为中国长征的重要里程碑,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以北上陕北结束长征。以“十三条铁链劈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赞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篇章。包括7名元帅在内的10名新中国开国元帅在长征中经过泸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在桥面上重重地跺着脚,感慨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们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记忆中题词“长江犹记鲁管之危”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和英雄气概。

5月25日,1935,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四川安顺场成功渡过大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从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2连连长廖大柱等22名突击队员,沿布满子弹和火墙的铁链夺取桥头,与左岸部队围攻占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翻越天险,粉碎了蒋介石在大渡河以南歼灭红军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