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镇的社会事业
2006年,玉山镇在少年之家成立了镇文体中心。随后,行政区内的7个文化站配备了图书馆等配套设施,琴湖、虹桥也建起了文化体育中心。随后,全镇47个行政村和57个社区居委会也相继成立了村(社区)级文化馆(室),管理区级文化站负责帮助和指导村(社区)开展活动。同时,玉山镇每两年举办一次“玉城金秋”系列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玉山中乐团,玉山镇特色团队之一,成立于2001,艺术质量在众多团队中名列前茅。玉山京剧队参加过多次城镇重大活动,常年坚持在沙家浜景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表演。朝阳花艺团努力打造具有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的少年文化群体。
1987年,常熟恢复创办虞山印社,至今硕果累累。收集、整理、编纂出版林浩《篆书谱》、《赵篆书集》等专著数十部。赵霖、言公达、桂志春、吴伟等中国书协会员的篆刻作品经常入选国际篆刻交流展、全国出版社联展等国内外大型比赛,并多次获奖。会员作品和书法文章可以在《篆刻大辞典》、《中国书法》等数十种国内外专业期刊上找到。玉山篆刻作为乡土教材走进了学校的第二课堂。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自从钟勇(榆中)和晏子(闫妍)开风气之先,历代名人纷纷效仿,教育一直很发达。
早在春秋时期,就曾北上师从孔子,并将孔子的学说和中原文化传播到东南吴国。后人尊称他为“开明东南”的“南主”。宋代及时期(1054-1055)在市区建立儒学(郡学)。元二年(1296)曾升为州学,顺二年(1331)建立文学院。从此“士利大众”,官办和民办的县学、书院、社学、私塾日益繁荣,层出不穷。于是,在科举时代,镇上出现了很多状元、秀才。清末,西方的办学方式逐渐传入东方。光绪四年(1878),天主教在市区燕岗教堂设立教会学校,开创了办学新校的先河。光绪二十三年,丁祖荫等人在塔农学爱经路创办中西学会,次年在社路创办中西孟学校(塔前中心小学前身),是彝族新学的开端。此后,新学日益兴盛,女子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师范教育相继出现。宣彤三年(1911年),市区有19所公立和私立小学。其中高级小学2所,二类小学6所(女校3所),小学11所。
12年(1923)市区开办第一中学。抗战前发展到三个,其中两个是私立的。常熟失陷后,许多校舍被日伪军占领,学校设施遭到破坏。敌伪还利用学校进行奴役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教育得到恢复,但由于战争,学校陷入困境。民国37年,城市公立、私立学校在校生7716人,占适龄儿童总数的33.38%(23113)。常熟解放1949年4月,军事委员会接管旧政权时,小学48所,其中私立6所。有5所中学,包括3所私立中学。5月市政府成立后,对原市区进行了调整(大义、谢桥、葛城三个乡除外)。到1950年春,全市共有小学28所,其中民办学校6所,教职工207人,学生5903人。中学5所,其中民办3所,教职工129人,学生1991人。
成人教育。民国6年,推行民众教育,在庙前庙里建立了县级民众教育馆,创办了民众义务夜校。16年9月,县民众教育馆更名为于海民众教育馆,并迁至新公园(现虞山公园)。17年,市区成立扫盲运动宣传委员会,在逍遥讲堂(现西门军营所在地)召开各界人士宣传扫盲运动大会。民国24年,组织统一,修订普及计划。民众教育分为六类:识字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和休闲教育。民国25年,撤销中央民俗教育馆,设立中央民俗学校,设有识字班,实行以“强制识字”为核心的“壮丁训练”和“公民训练”。民国26年,抗战将至,各种活动被勒令结束。民国28年,伪三段占领常熟期间,设立了民众讲堂。次年改建为公立教育馆,主要配合伪政权进行奴化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建了人民教育中心,并相继开展了小型运动会和图书巡展等活动。民国35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师范学院附设1人教育堂,开设实验补习班、识字班、人夜校。最终由于政府腐败,国力不济,收效甚微,文盲依然充斥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发展进入正式阶段。1951年,全市共有小学42所,176个班,注册学生8050人,中学4所(秦书中学并入其他学校),50个班,注册学生2697人,其中高中10个班,459人。1958镇拆迁时,小学44所,246个班,在校生11988人,中学5所,104班,在校生5605人。镇建好后,中学由县教育局直接管理。成人教育方面,1951年,全市职工业余学校39所,96个教学班,3408名学生。市领导费明硕也是常熟工人业余学校的校长。郊区冬校22个班,学生1285人。1952,加速识字法全面推广。随着生产的发展,教育工作得到了规范,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文化大革命”前所未有地摧毁了整个教育事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发展重新走上正轨。自1986以来,玉山镇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65438至0987自报社中心小学教学楼改造后,全镇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1992通过省级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玉山镇逐渐成为了一个文化水平高的合格镇。1997虞山镇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先进镇。
2013年,玉山镇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分三期改扩建了昆城小学和幼儿园,使学校达到了8轨办学规模,成为玉山镇规模最大的小学之一。随着新教学楼的启用,东南地区的入园难、入园难将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兴城小学幼儿园改扩建、豫园小学运动场改造、谢桥中心小学外墙改造、元和小学食堂屋顶改造也在开学前顺利完成。该镇新一轮校舍改造工程全面启动。青少年小剧场、谢桥中学综合楼改造、大邑中学教学楼改造、运动场迁建等校园工程已列入计划,正在分步实施。
此外,玉山镇重视校园抗震安全加固工程,对新区、玉源、墨城小学食堂实施抗震安全加固工程。玉山镇停止在老校舍招生,逐步撤到亦庄小学。今年,四、五、六年级9个班并入亦庄小学,近400名学生将在亦庄小学新校区完成小学学业。自宋代以来,玉山镇名医众多,中医闻名。早在清光绪九年(1883),就有个体西医从业者。民国6年(1917),城市中最早建立私立医院。民国9年,博爱医院是第一家接收分娩的医院。23年,县政府开始设立县医院。民国26年初,市区有医院6所(其中公立医院1所),中医102人,西医72人。整个民国时期,急性传染病常年流行,血吸虫病、疟疾等四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劳动人民处于缺医少药的境地。
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常熟市在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血吸虫病防治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机构。1958,撤镇后,成立了玉山镇卫生院,郊区和南部(秦南)乡(公社)也成立了。60年代末,南部和郊区公社的各大队(村)办起了合作医疗,配备了“赤脚医生”,建立了村卫生室。20世纪80年代,一些乡镇企业也建立了卫生所。1993,玉山镇卫生防疫站建成。1999年末,医疗卫生机构138个,床位1767张,卫生技术人员314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90人,医(药)技人员174人。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天花和经典霍乱在20世纪50年代被消灭。白喉从1967开始已经连续33年没有发病了。传染病总发病率从1963年的8780.26/65438+万下降到310.20/6599。妇幼保健,在普及新的分娩方式,开展女职工保健,妇科病诊治,儿童体检的基础上,从80年代开始实行孕产妇和儿童系统化管理,保证了母婴健康。玉山镇还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大大改善了城乡卫生面貌,从65438年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到0995年。然后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活动。65438至0999,常熟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十一五”期间,是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玉山镇基本实现了新农合全覆盖。到2010,全镇参加人数497768人,占99.7%。同时积极协调,确保合作医疗资金按时到位。五年时间,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8655.95万元,其中镇财政支持4413.95万元,村集体10.6754万元,个人317.46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合作医疗基金的计划工作。五年累计补偿医疗费用20724110000元,其中基金支付1016000元,* * *支付105979500元,累计补偿2613734人次。组织参合农民(居民)健康体检,应检人数94408人,实检人数77338人,体检率81.91%,健康档案共77338份,建档率100%。此外,玉山镇还积极开展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和麻疹疫苗及妇幼健康项目。
“十一五”期间,玉山镇制定实施了《玉山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11年,玉山镇有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和6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规划。其中,瓯区、大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江苏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兴隆、谢桥、莫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苏州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清河坊、漕泾、金仓、孝义、金山、方浜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为苏州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2009年,虞山镇围绕创建标准启动了农村卫生现代化先进乡镇创建工作,使29个村成为常熟市农村卫生现代化先进村。全镇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纳入定点合作医疗服务机构实行联网。广大参合人员可凭就诊证明和就诊卡到市、镇两级定点服务机构住院,实现持卡就医、网上审核、即时报告。清末以来,玉山镇科技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成果。
清道光十七年(1837),连顿邦开船厂。宣彤元年(1909),市内第一家色织厂——裕兴布厂成立。民国二年(1913),DC发电技术引入发电行业,电力碾米技术用于碾米行业。民国10年,华强布厂采用津式脚踏铁木机,不久业勤、中兴等布厂将脚踏机改为动力机。民国20年,长丰布厂率先采用了不褪色的阴丹士林染料。1952,在组织民营企业合资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纺织工业首先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1956年常熟米厂形成半自动、全自动生产线,1959年改造为自动化车间,日产面粉3000包。同年,油脂化工厂将人工提油改为电动提油,次年全部提油。1960新余布厂对甩水机、剥纱机、浆纱机进行了创新,变手工操作为半机械化,大大提高了产量。国营常熟印刷厂的改造成功了自动四启动、自动打蜡送纸器、双面打标机、自动送板机、切角机、折页机。1957年,衡器生产合作社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台秤,并改造成衡器厂。1958年城南社会福利单位开发铁氧体磁钢,次年成立红旗磁钢厂。1963年,玉山机械厂开发了系列千斤顶,成立了千斤顶厂。60年代末,玉山镇南轧钢厂开发PVC铝芯线,1970改造成电缆厂。1974年,于丹镇城东塑胶有限公司在仿制日本三线缝纫机和低速缝纫机后,转型为工业缝纫机厂。1980年丙纶长丝试制成功,随后开发生产有色丙纶低弹长丝、多孔异形涤纶长丝、高阻燃丙纶B.C.F长丝、丙纶超低弹长丝。1982年,工业缝纫机厂研制出GK-15A,B型包缝缝纫机。此后,相继开发出GK004、GK9005、GK41、GK26-1等系列高速包装机,GKS链板、带式输送机,GDB自动定量包装机,GK/ZH-1包装折叠机。1991年,该厂完成了国家八五重点技术改造项目831核心项目自动封口机组的研制任务。
玉山镇诞生的特色技术有:
假捻技术,在1983中,丙纶厂利用假捻技术改变化纤的物理性能,增加弹性,形成卷曲、蓬松、手感柔软,使有色丙纶低弹丝的性能可与涤纶产品相媲美,用途广泛,加工适应性强。在1984中,经该技术处理的有色丙纶长丝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纺织新产品。
内燃砖技术,1973郊区砖厂推广内燃砖技术,利用煤渣等废弃物掺入泥浆制砖,平均每万块砖煤耗降低37.5%。
节煤技术,常熟石灰厂采用窑内分层堆煤法和1959减薄增厚堆煤法;玻璃厂通过给池窑加保温墙,加大熔窑炉排倾角,清理下半部,节约了大量燃料。
蒸汽酿酒技术,常熟酒厂在1960推广蒸汽酿酒技术,使酿酒周期从7天减少到5天,出酒率从45%提高到56%。
电机技术,1959内衣厂15种脚踏缝纫机改装电机,油脂化工厂用电动挂锤榨油,农机厂开始用电驱动。60年代末,电动排灌站和电动脱粒机在郊区普及。20世纪70年代,纺织工业开始更新织机并广泛使用主轴箱电机。
冷挤压技术。1975年,标准件厂研制成功Z47-12多工位组合自动冷墩机,将原来的热冲压改为冷挤压,生产一个M12螺杆的时间由3.7分钟缩短到0.075分钟,钢材利用率提高了10%,大大降低了能耗,降低了能耗。
余热利用技术,1959玻璃厂推广烟道余热综合利用。1994年,丙纶厂开发了一套节能装置,综合利用了FDY配套空气压缩的剩余能量,每天节电3000度。
稀土材料技术,1984郊区电瓷厂附属稀土材料应用实验厂生产ChY-1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水管保护层原探测仪采用稀土技术。
新型稀土染色技术,1988振华羊毛染整厂采用新型稀土染色技术,提高了染色强度,使产品鲜艳多彩,并
遥控技术,1994常熟电控设备厂(五星村)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上海第九设计院成功研制了起重机无线数据传输遥控装置,于1995年2月通过省级鉴定,功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2008年,玉山镇实施市委“科教兴市”战略。前三季度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软件企业4家。3个新的苏州市政工程技术中心;申请专利2806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4项;江南荧光材料厂“LED荧光粉产业化项目”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
2015年,玉山镇将打造以玉山镇为核心之一的昆承湖电商集群。同时,玉山镇将打造以仲井村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互联网和农业整合资源,打造1+N***共享平台和全资源融合发展平台,加强整合产业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