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小说现实主义的深化。

反思小说主要是指1979到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的曲折历史和人们的现实处境进行反思的小说。它和伤痕小说的界限不是很清楚,两者之间有交叉。反思小说是在伤痕小说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问题更深层次的反思。小说不再像伤痕小说那样直接展现个人的痛苦,而是冷静地审视和挖掘这些痛苦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

这类小说从伤痕小说对“文革”的否定和批判进一步延伸,扩展到审视和反思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历史乃至民主革命时期出现的“左倾”错误,探究造成“文革”浩劫的社会、政治和心理原因,反思审视历史的教训。

“反射”一词据说最早出现在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把“对心灵内部活动的感知”称为“反射”。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个词有一个特定的含义,即思考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史实,从而在意识形态和国民性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同时在历史和自然的语境中思考“人”的价值。可以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哲学思维的介入。

反思文学具有深刻的历史深度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分析悲剧人物的命运。

纵观“反思文学”的创作,主要着力点在于对“人”的反思。这种对“人”的“反思”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首先主要是针对政治层面,对建国后历史问题,尤其是农村问题的反思,成为作家创作的一个重点。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种小说形式。

囚犯李铜钟的故事

其中,张一工的中篇小说《囚徒李铜钟的故事》以一个为了人民生活而违反党纪国法的旅长形象,树立了新时期第一个成熟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盖房子》和的《盖房子》用看似幽默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农民自身性格的弱点,指出了这些“民族劣根性”在建国后的左倾灾难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记忆》则以某地宣传部长秦被自己误判为“现行反革命”的自白,反思了一个时期的畸形“现代”。

(一)政治反思:王蒙的《蝴蝶》,茹志娟的《编外的故事》。

(二)对人性的反思:顾华的《芙蓉镇》。

(三)民族反思:高晓声的《陈焕生进城》

(4)对苦难的反思:张贤亮小说《启示》、《绿化树》、《一半男人是女人》

(5)对现实社会的反思:理想主义者的困惑《人到中年》;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开山之作。

(6)人生反思:知青小说:史铁生《我遥远的青平湾》;王安忆的《这列火车的终点站》;梁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雪》。

(7)文化反思:张炜的《古船》、陈的《白鹿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