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发展

全国气象科技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这是新世纪气象行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产业的动员大会,必将成为我国气象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导和推动下,人类正在经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创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来源。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气象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国和气象科技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机遇,显著提高气象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今天,我们站在“十一五”的起点,回顾过去的五年,气象事业的轨迹依然令人振奋。

“战略”促发展“十五”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首先突出体现在对总体战略的探索、凝练和推进上,为“十五”气象事业和科技发展奏响了美妙的序曲和乐章。这一时期,中国气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首先提出了“拓展领域、科技兴气象、人才强局”三大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事业的发展,随后于2004年开始了中国气象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研究工作,历时一年多,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战略研究?答案很明确,就是“发展”。因为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对天气的认识已经扩展到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气象业务也从传统的天气预报扩展到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测、大气成分监测分析等领域,气象事业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国家利益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角度,统一规划中国气象事业,进一步认识气象事业的真正内涵;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站在经济技术全球化的高度,确定未来20年中国气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现实的任务,也成为战略研究的动力。

战略研究成果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提出了“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保障国家安全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思路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展现了“大气象”的大格局。

新年伊始,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3号文”),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气象事业作为“科学技术和社会基础性公益事业”的战略定位,强调了气象事业在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性作用和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前瞻性作用。这是对战略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升华,也对我国气象事业的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这些立足发展的大战略,推动和引领着“十五”气象事业向前发展,步伐更加坚实,方向更加明确。目前,全国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新一轮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正在全面铺开。随着“十一五”气象事业发展步伐的加快,战略升级越来越令人振奋,越来越和谐。

“十五”创造辉煌

在十五气象事业的光辉乐章中,我们可以找到无数跳跃的音符,沿着它们澎湃的内涵,我们可以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内在动力和蓬勃的生命力,理解气象事业交响乐的宏大主题。

关键词1:发展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十五”期间,我国气象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气象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和研究型业务建设初见成效,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气象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成为一些重要的国际气象学术组织的成员和国际期刊的编辑。叶笃正先生于2003年被世界气象组织(WMO)授予“国际气象组织奖”,2005年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WMO青年科学家奖自1993以来,已六次授予中国青年科学家。这些都表明国际国内对我国气象科技水平的充分肯定。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围绕中国重大天气气候灾害、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和数值预报技术开展了相关研究,在东亚气候变化理论与预测、气候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温室气体排放和地球与大气之间的碳氮交换、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大气污染的数值模拟与预测、中间层探测理论与技术、天气过程动力学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气象行业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7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近400项。我国气象科技论文数量大幅上升。

-中国在大气科学领域拥有1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多个部门重点实验室和一批联合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瓦里关大气背景观测站等台站已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体系。“十五”期间,中国气象局建成101新一代天气雷达、7514自动气象站和FY-1 D、FY-2 C气象卫星并投入业务运行,引进21.5万亿次/秒高性能计算机。同时,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入,为进一步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气象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国际机构组织的活动和科学计划。中国气象局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部门专家广泛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编写工作。目前,中国科学家已在世界气象组织(WMO)、IPCC、地球观测组织(GEO)、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地球系统科学伙伴关系(ESSP)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科学计划中担任重要职务。中国还积极开展国际双边和多边气象科技合作,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合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科学大会,这表明中国的气象国际地位和科技影响力日益提高。

关键词二: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中国气象局是“十五”期间科技部首批启动的公益性科研院所改革部门之一。其所属八所和省局研究所顺利完成了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机制转换等改革任务。2004年6月,率先通过科技部、财政部、中央编办组织的联合验收。国家业务在探测、信息传输与处理、预报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建立了国家和省(区、市)两级气象科研机构体系,强化了区域气象中心的作用,提高了信息数据共享水平和集约化服务能力,促进了科研与业务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结构调整后,全国气象科研院所重点学科数量由74个精简到51个,专业学科研究布局更加合理,突出了国家目标,适应了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实现了气象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初步形成了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现行业务技术体系不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气象局党组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务院3号文件,落实“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的需要;是继续推进气象现代化、增加业务科技含量、优化站网布局和业务分工、全面提升业务能力的需要;是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适应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需要。中国气象局确定了近期改革的重点:发展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雷电等八大业务系统,力争在3至5年内建立一个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集约、研究型、开放”的业务技术体系。新一轮商务技术体系改革全面启动。

关键词三:创新

创新是飞翔的翅膀。“十五”期间,气象科技创新亮点频现。

——中国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研制成功。中国气象局建立了中国气象数值预报创新基地。通过联合研究,取得了全球中期预报模式、区域中尺度预报模式、资料变分同化系统、超级城市群精细化数值预报示范系统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系列产品,特别是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体现了我国气象卫星科技发展水平,解决了静止气象卫星定位的世界难题,实现了气象卫星天地系统一体化和“大运行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在国际对地观测卫星系统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象科学数据首次共享。2001至65438+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率先启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对我国长期存在的“数据壁垒”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分布式数据共享网络服务体系,包括国家主平台和6个省份的子平台,为46个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2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7个“863”项目、37个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和87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提供了高质量的气象基础数据共享服务。

——建立大气成分观测服务中心。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经建立了30个大气成分观测站,并按照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发展规划,率先开发了国家大气成分背景野外研究站系统。中心开发的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入选“十五”国家科技成果展。

——气候预测结果写入IPCC评估报告。经过十年的科学研究,中国科学家建立了自己的气候预测模型体系。

——“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并投入业务运行。该系统由海洋数据同化系统、海气耦合模式和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组成,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些重要的成就、揭示的事实和观点已提供给气专委第四次评估报告,并得到认可和采纳。

我们能听到这激情的进行曲,“创新”永远是最强音。

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的召开,将奏响“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全面建设气象强国”的序幕。创新永无止境。此时此刻,“十一五”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和概念,气象事业和科技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和阶段。

我们能感受到肩上的任务,心中的愿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面向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实现农业气象科技新突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预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提供科技支撑;在全球和区域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测方面实现新的科技突破,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维护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实现气候资源区划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新突破,为应对中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实现气象与其他领域科技体系融合的新突破,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供科技支撑。

回望历史,50年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犹在耳边,28年前拥抱科学春天的喜悦之情犹在心头。今天,中国十几亿人民目睹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享受了科技进步创造的丰厚财富,深切感受到了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上的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

今天,气象科技工作者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自主创新,努力开创气象科技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这次科技大会之后,一幅波澜壮阔的自主创新画卷开始了。气象科技界要立即行动起来,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总结经验,凝聚共识,继往开来,努力开拓,为实现我国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