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织锦技艺的历史渊源

壮锦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据说早在汉代,当地就已经生产出一种“穴布”,适用于暑热,能为软熟者御寒。新中国成立后,考古人员在广西萝卜湾汉墓7号残葬坑发掘出数件橘红色织锦,证实广西在汉代就有织锦技艺。

艺术。

壮锦经历了从单色到多彩、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贵港萝卜湾汉墓出土的黑橙红色回文锦残片,可视为壮锦的起源。到了唐代,壮族的芭蕉布、竹布、三水布、花斑布和丝绸都成为宫廷贡品。

但据古籍文献记载,真正能称为“壮锦”的纺织品出现在宋代,距今已有900多年。(参见黄显范等《壮族通史》,第622页)。

这一时期,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了普通的布帛之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织锦。宋代的白方纹,嘉里的厚布,就是早期华丽的织锦。北宋元丰年间,吕大方在四川创办蜀锦书院。在四大织锦中,广西织锦(即壮锦)是进贡的锦帛之一,可见壮锦之珍贵。据南宋范成大《桂于海智恒》记载,当时广西左右两江产壮锦,称为羰基布,质如中国线,处处有小方胜纹。

到了明代,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在明朝万历年间,带有龙凤图案的壮锦已经成为朝廷的贡品。

明清时期,壮锦用各种颜色的羊毛编织而成,使壮锦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虽然它仍然是皇室的贡品,但普通人也可以享受它。当时各县各县都有生产。“强的人爱挑,所有的衣服、毛巾、被子都是它的,只好拿五色毛线来织,比如花鸟。”“嫁妤,土锦被套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所以在老家人人都会织。金土柳绒,五色,厚而耐用,值五两,未学过织法之女。”壮锦不仅成为壮族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装饰品,也是壮族女性不可或缺的“女红”,壮锦是嫁妆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壮锦已自成体系,有三大类,20多个品种,50多种图案,以经久耐用,工艺精湛,图案独特,花纹精美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