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在不断前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是教育和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观,以迎合素质教育的浪潮。那么,在当今“科教兴国”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历史教学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呢?我认为,历史教学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适应形势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科教兴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启动器。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观察一些插图。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问题的“创造者”。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在讲“张衡与地动仪”的用途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动仪的外观和结构,让学生从观察中体会到地动仪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怀疑”在心理学上称为“怀疑感”。是一种寻求和评价客观真理的体验。所以,只有善于怀疑现有数据的观点和结论,才能有创新。"如果对义有怀疑,那将是新的自旧的观念."怀疑是发现的理念,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学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它能否被揭示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合适的环境和氛围。教学活动要充分关心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考。
期刊文章在期刊图书馆进行分类和查询。在教学中,要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违反常识的问题,辩论中的一些独到见解,考虑问题时的“标新立异”,构思巧妙,哪怕只是一点新意,也要充分肯定其合理的、有价值的方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拓展思维。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来源于敢于提问,敢于发现矛盾,敢于找到解决矛盾的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比如从单纯的阶级感情和民族感情出发,我们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反感是可以理解的,那次侵略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这是从积极的角度考虑,往往会让学生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被破坏,人民被奴役,这是一种倒退。”为此老师们干脆质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社会进步还是历史倒退?应该如何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问题提出来,学生必然会思考,于是潜在意识被挖掘出来。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变成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中学历史教科书,特别是新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引入了一些历史领域的争议,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研究的动态,开阔思维,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向评价历史事件,多向回答历史现象,多向思考历史规律,多层次理解历史结论。比如教科书中对哥伦布及其美洲航行的评价,可以列举出历史学家的三种不同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爱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促进了进步,是知识的源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让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习基础知识,用一些想象力丰富、在历史上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比如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利用割线术得出圆周率值为3.1416,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从研究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渐增加与正多边形内接的边数,使其符合圆周。如果边的形状没有边数,就让它适合周长。如果对内接在边数递增的圆上的多边形的图像变化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提出这种割圆术。其次,根据教材的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素材,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比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你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的“一国两制”政策有什么看法?50年后中国会是什么样子?你敢不敢在中国设计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让学生们充分展开翅膀,徜徉在想象的王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