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有什么历史意义?》

大运河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融合和统一。几千年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大运河的渗透成为中华文化形成的催化剂。大运河的开通和发展,不仅使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变得容易和频繁,而且促进了南北文化、东西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接触、交融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具有包容性、统一性、扩散性、开放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源地齐鲁与中原、江南的文化融合,也整合了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等曾经是封建王朝都城的文化中心,使各地文化不断融合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同时,大运河的水孕育了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等。,使运河地区成为人才聚集、文风昌盛的地方。运河地区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外国使团和商队来华后,沿运河航行到首都等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有的甚至直接定居在运河地区,将优秀的外国文化引入中国,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容,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了其他地方,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运河两岸留下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利用这一线索,作者将运河文化置于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使运河文化的地位凸显出来,填补了运河研究的学术空白。大运河繁荣了国民经济。一是大运河的开挖贯通,创造了新的自然环境,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使运河地区成为繁荣的新经济带。运河起源于战争和水运,但它是一项水利工程,它的发展与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密切相关。在开发运河渠道的同时,运河南北两侧也在修建以除洪引水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排灌工程,极大地扩大了运河地区的水利田,特别是江南圩田、北方淤田以及运河地区的官垦田。大运河的开通,直接促进了南北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交流,南北农作物品种的相互移植和栽培,显著提高了运河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大运河的航运促进了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运河地区成为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中国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次,大运河的建成开辟了新的交通路线,大大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运河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在运河地区,特别是运河沿岸的城市,各种工业蓬勃发展,商业气息浓厚,官私工业如造船、制瓷、酿酒、纺织、织布、造纸、印刷、金属制造等手工业蓬勃发展。漕运通道以运河为干线,将各地区的巨量商品运送到各个城市市场,使南北之间的物资交流空前频繁,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商业销售网络,将各地区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形成。特别是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的苏杭等运河地区城市的一些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业作坊和商人雇主,中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的繁荣直接导致了运河城市的兴起,从北京沿着运河向南,经过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绍兴,到宁波,就像一串珍珠镶嵌在运河两岸。隋唐都城长安、洛阳,北宋都城开封,南宋都城杭州,元明清都城北京,是运河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通过这条线索,作者深入分析和论述了大运河与国家封建经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