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我先综合一下安徽省最南端惠州的地理环境:
徽州在旧体制时代是个“府”,一个* * *下有六个“县”。我家所在的绩溪县是惠州最北的县。从我县往南是歙县、休宁县;西边是易县、祁门县;祁门以南是婺源县。婺源是朱子的故乡。朱祖籍福建,但婺源是他的祖籍。
惠州是一个山区,以美丽而闻名。这个地区的河流都是从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流入钱塘江。因为山区很贫瘠,惠州的耕地很少。全年的农产品只能供应当地居民三个月左右的食物。食物的短缺只能通过从其他地方购买来补充。所以,为了生存,我们惠州山区居民不得不离开农村,去城里做生意。所以,千百年来,我们徽州人注定要成为商人。
徽州人外出经商,东进浙江;去东北的江苏;向北到沿江城镇;向西到江西;南下福建。我们惠州六县大部分都靠近浙江;只有祁门和婺源靠近江西。近几年【抗战前后】,最西端的婺源县被中央并入江西。但婺源与安徽徽州历史悠久,居民以此为荣,不愿离开母省,于是反对,发起了“婺源归皖”运动。中国接管大陆前几年,婺源终于被调回安徽;但是听说在中国的统治下,婺源又划给了江西?①。
所以,一千多年来,我们徽州人以善于经商闻名全国。徽商多以小生意起家;努力工作,积累一些资金,逐步努力发展。有的成了富商大家。中国有句话:“无徽不成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徽州人,那么这个地方就只是一个村落。徽州人迁入后,开始开店,后来逐渐扩大,把一个小村庄变成了一个小镇。关于徽州帮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②。
我们惠州人一般十一三岁就进城读书了。最初,他们大多是长辈或亲戚店里的学徒。在三年学徒期间,他们没有报酬;之后会略有付出。直到学徒[和实习]期满,21、22岁时,可以享受三个月的带薪婚假,在老家结婚。婚假到期后,他们独自回到原来的店铺,继续营业。从那以后,他们每三年有三个月的带薪假期,回家探亲。所以惠州人有句方言叫“夫妻三年半”。也就是说,一对夫妻的婚姻生活不超过36年或42年,但他们一辈子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实际上不超过36个月或42个月——也就是三年或三年半?③。
当然,徽州人也是做生意致富的。做了大生意,有了钱,也可以带着家人孩子一起生活。
惠州人的生意是全国的,不限于邻省。近几百年的食盐贸易几乎被徽州人垄断。盐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日蚀必需品,贸易量非常大。自从徽商垄断了盐业贸易以来,徽州盐商一直是令人讨厌的,甚至是一般人厌恶的对象。你一定听过很多讽刺“徽州盐商”的故事吧!所以我特意举出盐商来说明徽州人在商业世界中的作用。
徽州人的另一大生意是典当行。典当行早年也是银行的一种。通常流行的“徽州朝奉”一词,最初是指典当行中的朝奉,后来泛指所有徽州士绅、商人。“朝凤”的本义包含了尊敬的意思,表示一个人勤奋努力;但有时它也有刻薄的批判意义,意思是一个商人除了赚钱什么都不在乎。总之,徽州人和英伦三岛的苏格兰人一样,外出经商,足迹遍布全国。起初,他们以小生意起家,逐渐富裕起来,以至于他们在全国各地定居下来。所以如果你四处旅游,总能发现很多人原籍是惠州。比如那些姓王的,姓程的,几乎都是徽州人。其他姓氏,如叶、潘、胡、余、余、姚等,多出自徽州。你翻翻中国电话簿,看看名字,就知道他们的籍贯了。就像在美国,人们看电话簿就能知道谁是苏格兰人,谁是爱尔兰人,谁是瑞典人和挪威人。正是因为家乡山区粮食产量不足,我们惠州人一般都是靠在城里做生意的家人按时帮扶。援助项目不仅限于金钱,有时也包括食物。比如咸猪油(蜡油)有时候会从很远的地方寄回老家。其他的,比如布,棉纱等。在城里买比在乡下买便宜得多,所以它们经常被寄回家。
所以,徽州人背井离乡,外出经商,是一种经济上的必然。一家人,父子几年不见,并不少见。同时,家里的生活必需品,甚至盖房子、买地,也都靠远在他乡的父亲、兄弟、子女的汇款来资助。
然而,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背井离乡、历尽艰辛、冒险经商的传统有其文化意义。在大城市生活久了,我们惠州人在文化教育上就能走在时代的前面。惠州人的孩子可以在大城市接受教育,城市的学校总是比山区的好很多。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他们的视野要开阔得多。因此,中世纪以后,一些徽派学者,如12世纪的朱及其之后的人,特别是18、19世纪的江永、戴震、于、凌廷堪等,并非偶然。,才得以在中国学术界占据较高的地位?⑤。
现在来说说绩溪县。绩溪是惠州六县中最北的县,也可能是人口最少的县。在商业上,我们鸡西人也是比较落后的。鸡西人大多在本地做生意,很少离开家,去很远的大城市。他们从杂货零售商开始,然后逐渐由近及远。所以总的来说,我们惠州人真的很落后。
我家150年前是个小茶商。其中一个祖先曾经住在上海附近一个叫川沙的小镇上?⑥经营一家小茶叶店。根据家里的记录,这家小店的资金只有100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这种资本真的太少了。但是老祖宗和他大哥一起发展我们的店,同时为了防止别人在这个港口竞争,居然在川沙镇又开了一家分店。
后来,他们从川沙的店铺里拨出资金,在上海花街(市区)又开了一家分店。太平天国时期,上海市区被土匪烧杀抢掠,川沙镇被部分洗劫?⑦.父亲详细记录了这场灾难,以及我的祖先和他们的家族在苦难中、苦难后如何挣扎,用最有限的资金复兴了上海和川沙的店铺。⑧这真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斗争。
按照1880(清光绪六年)的估算,两家茶铺的总价值与当时赚的钱大致相当,为298万元(约3000元)。这两家店的收入是我们一家老小四房的衣食来源。
我还想纠正过去的一个错误记录。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卷序言中,误称我家是鸡西市胡氏同宗?⑨蔡先生指出“绩溪胡氏”是有家族渊源的,尤其是18、19世纪,胡沛等学者?(1782—1849)和他的前辈都是知名学者?⑩这个在18、19世纪以汉学闻名的书香门第,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苕溪渔》的作者胡仔。B11?。著名的抗敌战士胡宗宪也是他们家的人。可是这个住在鸡西市的胡家,跟我家不是一个宗族?B12?。
我家祖祖辈辈都住在农村。我的家乡在鸡西市以北大约50里。历代都是以小规模经营为生。我家第一个对学习感兴趣的人是我的一个叔叔(胡)。他是乡绅兼教师。在村里有名,却不怎么以考场为荣?B13?。
我们村【上庄】和华南其他村一样,习惯群居。洪阳起义前,我们所居住的胡氏家族总人口在6000人左右——当然也包括分散在各地经商的人——他们大多以务农为生。但大多数家庭也有在外地做生意的儿女——尤其是在南京、上海,因为没见过纸质版,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听口气应该是胡适先生去美国后写的,写给外国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