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门口的往事。

以下文章摘自杨晓燕的《西城记忆》第69期。

编者按:

春节假期,很多人出去玩,提到必打卡的旅游景点。动物园一定是其中之一。北京动物园在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旅行计划中。

笔者在看《西城回忆》杂志时偶然看到一个关于北京动物园大门的故事,挺有意思的,所以分享给大家:

无论是长期在北京生活的居民,还是去过北京动物园的人,都会对北京动物园的正门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浓郁的西方建筑风格,圆柱、拱形门、雕刻精美的门头和花卉。

任何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停下来拍照,记录下游览这里的精彩瞬间。同样,也记录了很多孩子的快乐成长。

这个大门见证了北京动物园百年的历史变迁。同时记录了中国动物园的发展。

这个大门可以说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见证清朝的灭亡

北京动物园的前身是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农业实验场。开放初期,正门门花砖雕中间部分刻有“农场试验田”字样。在门的下部,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除了植物和动物,还有雕刻着农业活动的图案。此外,东门口靠近左上方的砖雕上嵌有一个“日”字;另一方面,在靠近左下方的西门口的砖雕中嵌有一个“月亮”。一般的寓意是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当时有重要活动时,正门会挂青龙旗。

当时商务部给慈禧和光绪上书,要求在首都建立农场试验田。其初衷是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开风气,振兴农业”,首善之区率先垂范。

农场试验田是在乐山园、济源园、光山寺、惠安寺及周边部分官地的基础上修建的,占地1.062亩(约71公顷)。建设花了两年时间。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动物园。占地仅1.5公顷(约22亩),主要展示段从德国买来的动物。

第二,植物园。主要种植国内外各种名贵花卉,还建有大型温室。

第三,农产品检测。田间广泛种植国内外采集的粮、棉、桑、麻、茶、蔬菜、果树、豆类等。

此外还有不同风格的建筑,如长观楼、春春堂、桂峰堂、惠芳轩、中国园林(现牡丹亭)等。,至今保存完好,还有早已消失的万字楼、东方楼。刚建的时候,包罗万象。除上述外,还有矿物、渔具和农具陈列室、动物和农产品标本室、理化室和实验室、茶厂、照相馆和咖啡馆。门票定价八块铜钱,儿童和乘务员还是半价票。如果你想参观动物园和植物园,你需要单独购买门票。动物园票价八铜元,植物园票价四铜元。

农场试验田东面是售票处,有两个窗口分别为男女游客售票。男票是白人;女票红了。参观者从东门进入,分为男左女右。进门后,有人检查并剪票。未对游客开放时,慈禧和光绪提前参观。

然而农场实验场也没能挽回清政府的厄运。随着清朝的灭亡,农业试验田也失去了当初建设时的辉煌。

中华民国每况愈下。

民国初,改名为“中央农场实验场”。正门上方,挂着北洋政府的旗帜。1914清末最后一位状元刘春林继任农业试验田主任时,有过短暂的辉煌。修动物房,买动物充实动物园,设专人制作动物标本。开放学校、工作坊等。

1929至1934,大门牌匾更名为“国立北平自然博物馆”。这时,它实际上成了国立北平研究院的研究基地。受其影响,当时的西外大街曾被称为“博物馆路”。1934后恢复为农业试验场。

1941年后更名为“园艺试验田”。在此期间,日伪军华北政务委员会工业总局多次下令园艺试验田对动物园饲养的所有狮豹下毒。在被日本宪兵多次监管,拖了近三个月之后,园艺实验场不得不对动物园里的狮豹下毒,其中一只幼崽还在哺乳期。

动物园成立至今,一直没有变化,只在1943增加了猴山。

1945年2月,侵华日军将其作为储存后勤物资的仓库,被迫关闭。中山公园仅寄存鸵鸟、鹈鹕、天鹅、粉红鹦鹉、孔雀等珍贵动物13只。培育了几十年的珍贵花卉几乎被摧毁。因为用来养花的温室,被日军改成了浴室。许多珍贵的花被放在仓库和院子里,相继枯萎。

1947开头,准备重新开业的时候,把注册的动物收回来。在兽馆里,只能摆放狮子和豹子的标本。

1949年人民政府验收时,动物园里只有三种动物。这个“农场”满目疮痍,杂草丛生,虫害达到70%以上。

民国初年,为了吸引更多人参观农业试验田,正门售票处招了4个身高超过2米的巨人。最著名的应该是在北平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当时有两个专家在门口检票,经常弯腰逗孩子;我经常踮起脚尖,用手触摸大门上的砖雕。他们中的一个,刘雨晴,也被带到好莱坞拍电影,然后回到中国买房结婚。鲁迅的文章里也提到过这两个人。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园产业发展迅速。

1950 3月1,改造后以“西郊公园”为名对外开放。西郊公园四个大字挂在正门四柱之上。从目前掌握的照片来看,此时正门上方原本嵌有“农场试验田”字样,现已改为双狮舞球,下方有一只蝙蝠。由于这里经常改名,不确定是什么时候改成这种模式的。

1950年秋冬,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刘少奇同志在西郊公园看望他的老师王国光。之后,我参观了公园。当得知动物种类很少,游客买票入园后意见很大,就指示当时的园领导:“你要把现有的动物养好,然后尽量收集一些珍贵的家养动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苏联、欧洲等兄弟国家与他们交换动物,收集一些世界上珍贵的动物供游客观赏,增加人们的动物科学知识,把北京动物园打造成全国最好的动物园。”

1951 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在提及西郊公园发展时指出,西郊公园前景广阔,要做好长远规划,将其建成大型动物园。如虎豹山、猴山,并研究动物管理方法。可以派人去参观苏联和东欧各民主国家的动物园,积累经验,扩大首都动物园。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大急。为了办好首都动物园,国务院下令拨出115亿元(旧币)用于国际动物交换。

从65438年到0952年,公园开始建造大象屋、水禽湖、鸣禽屋、狮子屋、黑白熊山等动物屋。动物园的建设从原来的1.5公顷逐渐发展到园区中部和东北部。

1955年2月《北京市公园初步完善意见》明确提出,未来西郊公园的开发应以动物之外的自然动物为原则。同年4月1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正式更名为“北京动物园”。卡画上的题字是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此时,动物园里陈列着近200种珍稀野生动物。

正式命名后,动物园蓬勃发展。

北京动物园的正式命名恰逢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国内各项工作如火如荼。与全国的大好形势相呼应,北京动物园也大规模建成。比如这个阶段修建的狮子虎山、长颈鹿馆、熊猫馆、犀牛馆(现挂毯馆)、河马馆、羚羊馆等。在这一阶段,不仅建造了数量最多的动物馆,展出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也激增。同时聘请国内外专家组成科技委员会,与国内外动物园合作交流。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北京动物园在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和繁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仅首次成功饲养并展出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野生动物,还使它们适应了北京的气候和环境,并在北京动物园成功繁殖了后代。1955年北京动物园首次人工饲养大熊猫,1963年率先实现人工繁育条件下大熊猫繁育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文革期间,北京动物园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动物的交换处于停滞状态,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急剧下降。郭题写的“北京动物园”牌匾被破坏,正门的花卉部分因有龙纹而被铲平。

公园的大门不能没有牌匾,所以我们必须从毛泽东的三首诗中收集五个字的牌匾。从此,北京动物园有了“毛体”的牌匾。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当人们参观北京动物园,从不同的入口进入公园时,会看到两种字体的原因。1987,正门门花部分根据照片复原。仔细观察对比,可以发现雕刻技艺不如从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北京动物园的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北京动物园逐渐成为野生动物繁殖、展览、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在这里,40多座造型各异、设施现代化的动物房掩映在碧水绿花之中,营造了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生态环境,成为它们休息繁衍的家园。

动物园人不断探索、改造、创新,适合不同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创造出不是原始的,而是与原始相似的生存环境。目前展出的野生动物(不包括海洋动物)约有500种6000多只,其中50%以上属于国家ⅰ、ⅱ级保护和cites附录ⅰ、ⅱ、ⅲ。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为科普爱好者和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自然、学习和掌握野生动物知识的好去处。

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也取得了不少好成绩。

1978,人工授精成功繁育大熊猫。

1988,黑颈鹤和白鹤通过人工授精成功繁殖。

1989年6月,世界上第一只朱鹮在北京动物园诞生。这些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1998北京动物园被授予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

1999,还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0年,它被国家旅游局认定并批准为4A级风景名胜区。

进入新世纪后,北京动物园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动物园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教育保护并重,安全服务并重”的理念。一方面,它不断投资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试图创造动物的原生态生存环境,逐步提高它们的福利;另一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逐步改善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四季常青、三季花香、舒适清新、环境优美的休息场所。

2006年6月,北京动物园的前身青农实验场旧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动物园的正门确实是这个旧址上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也可以称得上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时光的流逝记录了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园门的历史,见证了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北京动物园的大门每天都在对来自五湖四海和国外的游客微笑。

本文转自杨晓燕《西城记忆》第69期。感谢授权转载。

有兴趣的老街坊可以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

后台回复“老故事”,

进入“西城老故事组”。

如果你身边有特别的人和事,

或者需要发布租房、寻人、找事等信息。

你可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