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意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在于,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走向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转变,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另一个是加速各种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工业化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其中包括694个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进行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技术改造;用现代生产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现代化武器,加强国防建设;不断增加工农业消费品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此外,根据中国从65438年到0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三次重大转变将私营经济纳入计划轨道,以支持和确保国家的工业化。从65438年到0953年,农村地区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起初,合作社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逐步推广的。

中国从65438年到0953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计划”。(除6月1949至6月底1952为我国国民经济复苏期,6月1963至6月1965为国民经济调整期)。

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可以描述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致脉络,还可以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和审视过去,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正在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2016-2020)。

扩展数据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关系进行规划,为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设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1953-1957),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并于1995年7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到1957,“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完成自己的成就

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在国民收入中,与1957中的1952相比,国有经济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由71.8。

基础设施

五年时间,全国总投资550亿元,其中经济、文化、教育领域总资本投资493亿元,比原计划427.4亿元超出15.3%。固定资产五年增加460亿元,相当于0952年末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建成工矿建设项目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921个,比计划项目多227个。截至65,438+0,957,428个项目建成投产,65,438+0,09个项目部分投产。

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已建成135个,已全部建成并部分投产68个。一些中国过去没有的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械、新型机床、精密仪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改变了中国工业不完整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的实力。

工业发展

1957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增长67.8%。1957的国民收入比1952高出53%。1957的工业总产值比原计划超出21%,比1952高出128.5%。原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7%,实际达到18%。

1957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增长83%,年均增长12.8%。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193万千瓦时,比1952年增长98596。机床产量达到2.8万台,比1949增长17.7倍;棉布50.6亿尺,比1952增加3296万吨,糖86万吨,比1952增加92%。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57农业总产值为原计划的101%,比1952增长25%,年均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3280万吨,比1952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将新增耕地面积5867万亩。

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0亩,为原计划的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65438+万亩,相当于总灌溉面积1.952的69%。

运输

到1957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增长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修复铁路3条,新建或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约1万公里。宝成铁路、鹰潭至厦门铁路、武汉长江大桥相继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增长了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民生改善

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增长42.8%,农民收入比1952增长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在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增长34.2%。文化、教育、卫生、科学和艺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参考资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