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历史上民族交流的经典故事!越多越好!

新疆,古称西域,意为中国西部的领土。这个名称从汉代开始就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一直沿用到清朝统一新疆,后改称新疆。

汉武帝刘彻为了打败匈奴,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通西域,断匈奴右臂,孤立南羌岳氏”。为此,他先是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加强与西域的联系,共同对付匈奴。张千玺大使加深了中原对西域的了解,加强了两地的政治经济联系,扩大了汉朝在西域的政治影响,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不久,公元前121年,汉朝大将霍去病打败了正在河西走廊放牧的匈奴匈奴邪王和修土王,汉朝在此设置武威、酒泉两郡(后改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而切断了匈奴与边强各部的联系。后来汉朝和乌孙结盟,使得匈奴在西域更加孤立。公元前109年,汉军大将赵破奴率军西征,攻打楼兰、固始等西域重要城市。102年前,汉军入侵大宛城(今费尔干纳),汉朝在西域诸国的威望大增。次年,汉朝在西域轮台、曲礼等地驻军,并设使臣、校尉负责。使都尉是汉政府在西域最早的地方官员。

西汉末年,外戚造反,王莽篡权,内地政局不稳,天山南北再次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东汉初年,匈奴南下,统治西域全境。公元73年,东汉王朝派兵攻打北匈奴,时任伪司马的班超奉命沿天山南麓西行,收复失地。班超凭借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在西域各地民众的大力帮助下,南征北战,有效稳定了西域政局,后被封为“定远侯”。班超在任期间,还于公元97年派遣甘英等人出使大秦(东罗马帝国),传教足迹到达波斯湾,进一步发展了东西方的交往。

西汉时期,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域的亚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农作物陆续传入内地,被称为“天马”的大宛马、乌孙马及各种皮毛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与此同时,原产地区的丝绸和丝绸制品也传入西域,并由此传播到欧洲。此外,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经验,如铁犁、铁锄等铁农具和田间替代方法,以及打井技术和冶铁技术,也随着定居田间的士兵传入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