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张钓鱼岛主权的历史和法理依据是什么?
中国最早关于拥有钓鱼岛的文献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元年(1403)至明朝末年的《随风而别》。中国人杨载第一次登上钓鱼岛是在1372年。其间,明人在台湾省管辖的钓鱼岛采珠、采药、捕鱼开发。明朝中叶,戚继光等人在抗击倭寇时,以钓鱼岛为战略防线。1602年日本入侵琉球,琉球被日本人监管了40多年。1654年,清康熙皇帝册封琉球国王为商王,每两年进贡一次,称中国为父国,用清国号。明清时期的许多新疆海图都明确表示钓鱼岛是中国的一部分。
钱泳手写了关于钓鱼岛的文字。
《清代名篇《浮生六记》的佚文是清代学者钱泳的手记《笔记本珠》。正是他自己的抄本保存了沈复的《浮生六记》第五册纪。日本宣称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原因之一是日本人阿桔四郎在1884年“发现”了该岛,而沈复是在1808年发现钓鱼岛的,比日本人早了76年。海峡两岸学者齐聚南京,进一步考证钱泳手稿《海的故事》。台湾省师范大学蔡根祥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肖湘凯、古籍发现者彭羚向本报记者独家披露了文物发现与考证的幕后曲折传奇。
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召集的专家鉴定会于2010年9月上午在京举行,对傅《浮生六记》第五卷《海国笔记》中关于飞地琉球王国的原始注释进行审查和评价。经过两岸专家学者的认真讨论,确认文中所记载的清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以及作者琉球之行所见所闻的6200余字,出自《浮生六记·海的故事》古典六记初稿。明确提出古钓鱼台(岛)属于中国。
《笔记本珠玑》发现,在钱泳的笔下,多有清朝嘉庆十三年“册封琉球王国”的记载。
《钓鱼岛属于中国的证据》(6件)载有琉球风光、沈复生平经历及《浮生六记》各卷书名的详细记载,共18页,6200余字。公元1808年,沈复陪齐坤、费希章去硫磺球。《浮生六记》中沈复在传教期间的经历在《海的故事》中有所描述。船在中硫边界航行时,沈复用55个字记录了钓鱼岛海域的祭海场景:“十三日,我看到钓鱼台,形似笔杆。我远远地为黑水沟祈福,忽然看见白燕像海鸥一样大,绕着池塘飞。白天风向变了。十四日早,隐隐约约看见糜竺姑母,入琉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