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经典民居古建筑及其对应省份
2.北京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是四合院的一种。所谓庭院,就是四面都是房子的庭院,四间房子,中间一个院子。这是院子。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落。庭院贯穿中轴线,北室为主室,东西两个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门朝北开,故称倒座。当一个家庭富裕或人口众多时,他们可以建造前后院。
3.皖南民居
皖南是一处风格鲜明的地方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似、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和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川巧妙结合,而且在明清徽商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下,文化教育日益繁荣。那些徽商回乡后以高雅、有文化、高远、超脱的心态构思建造房屋,使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加丰富,村落景观更加突出。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
4.陕西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具有浓郁的民俗和乡土气息。洞穴有很多种类型,但根据主要类别,基本上有三种类型:
一个是庄鸣的洞穴。又名雅庄窑。一般是利用山边和沟边的崖势,先切割崖面,再修村挖穴。有一村三窑五窑,也有五窑以上的。
第二种是下沉式窑洞。这些洞穴都建在平原的大洼地上。先挖一个长方形的坑,一般5到8米深,把坑的四面都切成悬崖,然后在悬崖的四面挖洞穴。并在一侧修建一条长坡道或斜洞,直通塬面作为人行道。这个洞穴其实就是一个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加明显。
第三种是箍窑。圈窑一般用土坯和麦秸黄泥砌成基墙,窑顶拱起。窑顶填成双面斜坡状,远看像房子,远看像窑。很多人还在箍窑上铺瓷砖,保护窑顶不被雨水淋湿,让箍窑更长久。近几年出现了砖箍窑,比粘土箍窑更耐用。
5.蒙古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屋。建设和搬迁方便,适合畜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在古代,蒙古蒙古包被称为拱顶、“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圆顶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所取代。蒙古包有一个圆形的尖顶,顶部和外围覆盖着一两层厚厚的毛毡。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墙高5尺左右,门朝南或东南开。包里的四大结构分别是Hana(蒙古包围栏支撑)、天窗(蒙古语“脑盖”)、椽子、门。
6.干柱式住宅
我国的云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基本都位于热带雨林地区,其传统民居大多为干栏式以适应环境。干柱式住宅基本上是用木头建造的。
所谓干栏,就是把房子分成上下两层,上面一层住人,下面一层没墙住人,也没墙养牲畜圈。
7.开平碉楼
在广东省开平市的田野里,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洋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田园风光。碉楼中西合璧,融合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华。这些塔是上世纪开平华侨和村民主动将外来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数量众多,建筑精美,风格多样,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在建筑结构上充分体现了防御功能,狭窄的门窗,厚重的钢窗和铁门,顶楼四面的炮眼,楼顶的瞭望塔、探照灯和警报器,在历史上为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8.藏雕坊
藏族民居很有特色,藏南河谷的碉堡、藏北牧区的会计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建筑都各有特色。其中,最富有北方情调的是貂房。碉堡大多是三层以上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卧房及卧室,三层为佛寺及露台。周围的墙都是用碎石砌成的,窗户很少,里面还有楼梯可以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户多为梯形,漆黑色窗套,沿窗户上缘建有屋檐。
9.哈尼蘑菇屋
哈尼族的蘑菇房,形似蘑菇,由土墙、竹架、茅草屋顶构成。屋顶有四个斜面。房子是分层的:底层关着牛马,堆放着农具;中间一层用木板铺成,分为左、中、右三间,中间有一方火塘,烟火不断。
10,云南一科银
“一印”民居是汉、彝族先民创造的“特色品牌”,最早在昆明推广。印度住宅建筑的基本规则是“三室两耳八尺”。平面近乎方形,三间正房,两层,较高,两厢为翼,较短,从而形成一个四合院,中间有一个小院,有一个玄关叫倒座,深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体方形像一个印章,所以叫“一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