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演变
月饼通常是指人们在中秋节吃的蛋糕,通常是圆形的。据史书记载,李靖将军征服匈奴回国的时间是八月十五日。唐高祖接过吐鲁番商人赠送的胡饼,笑着指着月亮说:“胡饼要请蛤蟆”。北宋时,这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中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月子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据《罗钟见闻录》记载,中秋节那天,唐僖宗命御厨和红绫一起给新进士送蛋糕。但那时候还不叫月饼。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的《梁璐梦》。那时候的月饼是菱形的,菊花饼和梅子饼并存,而且“随时可用,可以随意调用,不会错过顾客”。可见这个时候的月饼不仅仅是中秋节才吃。至于月饼一词的由来,无从考证。但北宋著名学者苏东坡留下了“小饼如嚼月,酥中有饱”的诗句,这可能是月饼名称的由来,也是其做法的依据。从明朝开始就有很多关于月饼的记载。此时的月饼是圆形的,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流行的中秋节的主要供品。《帝都风光略》云:“八月十五,祭月,果饼圆。”“家月光设在月亮上,对着月亮祭拜,然后烧月光纸,撤回供给,分散的家庭就结束了。月饼水果有赏,饼径二尺。”广为流传的朱元璋用月饼传递八月十五起义消息的故事与史实不符,因为朱元璋并没有领导起义,只是加入了的队伍,并娶了郭的养女为妻,后者就是。如果用月饼传递起义消息的传说是真的,那么很有可能是张士诚干的。但这个传说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元朝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应该始于明朝。如果我们看看明代有关月饼和中秋节的资料,应该可以看到月饼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过后,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分享月饼和水果(月亮的祭品)。因为月饼也是圆的,是一家人共享的,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聚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