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姓有什么历史故事?现在的壮族姓氏主要分布在哪里?
2.从子姓看,是春秋时期吴庄和、宋代公的姓,后人以其字为氏,成为庄姓。
3.汉朝有改姓的。汉明帝名刘庄,庄为讳。汉明帝后,庄姓改为严姓。姓氏考略:“汉明帝讳庄,故庄姓可能改严氏。”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严复祖姓庄,所以历史上有“庄严家”的说法。
4.公元1234年,北方的蒙古人在灭了晋国后出兵南下,迫使不少汉人再次迁徙。这时,客人从闽西转移到嘎热、秦前。
闽中庄氏始祖森工,字强。生于大唐宝三年(744年)七月十四日。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光启二年(886),随叔父王超入闽。侯亮开平元年(907年),王超的弟弟王继位为闽王。庄森原属桐城(今全州),定居永春县桃源山政乡蓬莱村。后周光绪二年(952)卒,享寿九十。夫妻俩合葬在永春县桃园,是庄入闽桃园派的创始人。
宋朝末年,广东揭西县上沙镇的庄姓始祖,就是为了加入文天祥率领的秦王兵队伍。失败后,上沙庄姓始祖投靠上沙坑,从福建永春县经潮州到上沙开基。
5.闽中庄氏七世关公赠给张超博士。葬于锦绣山,原分负,将军墓号大形。碑上有云:宋代张庄公大夫墓,碑上云:孙大学在永春县平果宫。
6.闽中庄氏第九下宫黎姿、枣斋号、上宫子。少师(1155),宋代绍兴人,入国子监,惜春辛丑(118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死亡(1223)。恩封开国者永春,赐第一春城庄府之名。宋嘉定十一年(1218)迁燕,卒于嘉定十六年(1223)十一月初二,享年69岁。葬于东三郡首府京堂,生平载入史册。原赞曰:自然美悠然学,坚冰志贯三朝,忠言不为史书所标,崇拜繁衍长存。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府开(永春迁泉州)。
7.十四世西哥共工,闽中庄氏第三子。生于二丑年十月初,从泉州迁到龙汛天马山西北,地名湖。9月15日去世时,他坐在被埋没的湖面上的路上和山上,努力工作。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作曲。
8.闽中第26位庄氏,生于淑鸾,景兴长子,康熙五年十一月初三,生于石矛,居神七堂。乾隆丑年九月十二日病逝,葬于,后坐于荀。
庄秋桂的家庭是一个不平凡的不起眼的家庭。其祖先有战国时的庄子(庄周)、宋代的庄侠(兵部尚书兼太子少师)、庄姬昌的状元等。庄氏于祖森公光启二年(866)迁居福建,从王超刺史入闽,居十九都桃园。Xi兄弟从全州迁到德化金山(在湖上),已经繁衍了近800年。金湖堂为他开了基金会。元朝康熙年间,迁到本村神启堂,生下自己的宗族。目前有近千人居住在台湾省的德化、泉港、尤溪、漳州、厦门和福建泉州的马来西亚。
二、县厅编号
哈尔诺。:1,《南华堂》:战国庄周,著《南华经》。与老子同为道教始祖,在世界上被称为“老庄”。2.《五强堂》:汉代的庄不知(《汉书》写为庄,故出自《史记》),被封为强侯。3.《锦绣》: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随王入闽,选择永春桃源蓬莱山居住。第九代庄侠,官位不错。南宋玄宗赐他第一处建在泉州,并把他的家乡桂霄山命名为“锦绣山”。这就是“锦绣堂”的由来。
县望:庄姓县数包括天水、惠济、东海。《郡有百家姓》云:庄望天水郡出。《姓氏考》中记载,庄氏望出天水、会稽、东海。
湖阳庄家庙:又名“庄府”、“锦绣山庄”,位于永春县湖阳镇锦绣山南麓,原为晚唐闽南庄氏始祖庄森的故居。2002年6月,被列为永春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闽南壮族始祖庄森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随王超、王兄弟入闽,居永春桃园。第九孙庄侠,南宋孝宗、光宗、宁宗元老,官至兵部侍郎,永春郡开国公,有粮市三百户,赐与少师。其祖坟在湖阳鬼山,宁宗改称“锦绣山”,故有桃园庄“御墨锦绣”“锦绣流传”之誉。宁宗还赐庄下一座泉州城的府邸,泉州的付状巷就是以付状命名的。
庄家庙是一座坐落在山顶上的五开间、两进深、单檐的砖石木结构建筑,仍保留着宋明时期的建筑和雕塑风格,以其寺庙魅力而闻名。殿门前左侧墙壁上的《禁碑》题词,是同治七年(1868)由甘肃西宁道台庄书写,当时永春州政府赠送。碑文详细记载了桃园庄家庙、祖坟的变迁,告知周边居民保护文物的榜样。门前石柱雕连,曰:“自唐生起,见丁家钗连,铃美无双;他以闽中为氏,后为吴起、浙、粤之分支,原回桃园。”正门两侧的城垛以雕刻的岩石为花架。墙内的书库都是精雕细刻的白色花岗岩石板,与辉绿岩的窗雕相映成趣。
两边较低的墙垛上,用一整块白色花岗岩石板浮雕着一对麒麟。右门上的题字是“御墨”,左门上的题字是“锦绣”。大厅正中,两侧墙上分别是庄家训中的“忠孝”和“诚信”两个大字。堂中柱曰:“赐穆迪帝恩,前有少师,后有葬宰,五城冠华服;进庙要先想,左有三子,右有九孙。“堂上有庄安石、庄继昌、庄有恭、庄佩银四块匾,庄七贤、庄村、“二号”两块匾。
清人秋游庄家庙,作诗《胡杨庄少师庙》:
“三翠可比———松柏苍翠。古寺半村路,荒桥烟。
斯里兰卡人民古往今来,风雅飘逸。夕阳空,春愁叫杜鹃。"
金湖堂简介:金湖堂,位于福建省德化县三坂镇金山村,是闽中壮族第23任日本召公的故居。时至今日,已有700多年历史的金湖堂历经沧桑,在金山村产生了近20代“两室”“三室”的后代。上世纪90年代中期,金山湖庄氏2000多人集资恢复了原有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