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竹马的舞蹈渊源

淳安竹马已有数百年历史。元末明初淳安竹马变化不大,几乎都是一种以祭祀为主的汉族民俗活动。那时候焦玲的茅坪、姜家、潘家店、青苗岭、茅岭上等村,五谷丰登,每年都要跳马(当地也叫跳马)。跳竹马都是纸做的,燃着红蜡烛。一般在农历二月二十四(当地称小年)贴,正月初一出门跳,正月十七烧马。烧马时,一人先在祠堂门上以道士的形状念彩字。读完一段,他跑出家门,被称为“关马”。然后,把贴在马壳上的彩纸撕下来,和红包纸一起烧掉。一张纸片也没有留下。同时,让赛马者装扮成钟馗、、道士王、等。金库里的任何红包钱都不能分,都要用来买明年出门的纸马。

清初淳安竹马只跳不跳,表演者不读不唱,形式单调。淳安竹马在康熙年间有了新的改进和发展。这个时候,跳马已经不是单纯的跳舞了。跳马时,表演者往往会念一些词(当地方言),如“竹马跳,跳马,竹马跳进村,风调雨顺,平安无事;竹马跳,竹马跳,竹马跳回堂,福禄寿与家人其乐融融;跳竹马,跳竹马,跳竹马三次,幸福生活千年;跳上竹马,跳上竹马,跳上竹马,活到九十九...”这时,场边的男女老少都大声欢呼起来,有的甚至一边放鞭炮,一边撒糖果和铜钱。竹马跳完之后,主人会给表演者发红包,让他们中奖,并拍下幸运的照片。

康熙至道光年间(1662-1850),淳安的竹马表演形式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时,竹马开始与二脚戏(三脚戏的前身)相互渗透,简称“二脚戏竹马班”。也就是说,一旦一个丑八怪两个角色同台合演一出小戏,就叫做“两脚戏竹马班”“两脚竹马班”的出现,不仅为淳安木剧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改变了淳安竹马散、乱、杂的局面,使淳安竹马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表演团体。因为,在演变成“两脚竹马班”之前,跳马是以祭祀为主,而有组织的“两脚竹马班”是以表演为主,祭祀为辅,这就使淳安的竹马发生了质的变化。

到了清末,“二足竹马班”发展为“三足竹马班”。“三足竹马班”是“二足竹马班”的过渡和延伸。三条腿竹马班是一种带跳马的表演,由健、丹、丑三角同台演出,故称“三条腿竹马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