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意识

中国人历来重视历史,早期就亲自编史。到了唐代,建立了史馆,史书的编纂成为官方。

国家有民族历史,其经验教训是供后人借鉴的。古代皇帝也是从宫中记事、作笔记,非常重视历史对自己的记录和评价。

贞观政治家记载,唐太宗希望看到贞观十三年,菊竹被褚遂良拒绝的事实。当李世民打着“我要见这位记者,但我要从我的行为中观看得失”的旗号,想要看那张Juju纸条时,却被褚遂良告知“没有任何一代皇帝亲自观看过自己的历史”唐太宗再问“我有什么缺点,我就记取”时,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楚回答说:“你值日的时候为什么不写书?”黄门侍郎刘悦更直接:“人皆有错,如日月食。如果你不记得顺序,世界上所有人都会记得。”皇帝被拒绝了。虽然后来事情进一步发展,唐太宗最终开了改变历史的先河,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对历史的敬畏。

学历史做参考。历史人物有专人记录他们的历史。普通人虽然不会有多大成就,但也要有历史感。

这种历史意识本质上应该是一种认知能力,即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一方面,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考虑和清楚地了解我们在历史上的地位。这个“历史”不仅包括个人自然发展的阶段,还包括国家、社会、家庭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单位、团队乃至其专业领域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审视过去,从自己现在和未来的行为中吸取教训。根本目的是能够更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更加积极自觉,少一些盲目的遗憾。

比如一个团队,作为其中的一员,尤其是团队的领导者,应该对这个团队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准确定位和把握自己在这个阶段的位置。还需要对其历史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如成败得失等等,以资借鉴和参考,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应对未来。

个人也是如此。他们在家庭、单位、社会等情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了历史感,他们有了发展的眼光,有利于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虽然过去不会重来,但有了历史意识,我们就能尊重历史和现实,鞭策自己在未来走一条认真正确的路。更重要的是,有了历史感,过去的遗憾和教训就会少一些。

很多人习惯写日记。过去的日子代表了历史的自我,促使我们思考现在和未来。每个人都是自己历史的书写者,一个有历史意识的人,会更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