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公园的历史演变

天河公园原名石牌林场。民国17年(1928),65438+2月5日,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召开第176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广州市与黄埔之间的中心地带开设广州市政府林场,又称石牌林场,占地174公顷。

解放后,广州市建委园林处负责石牌林场的育苗造林工作。造林工作完成后,石牌林场于1957改造为森林公园,并于1960更名为董娇公园。

根据《关于加快城市工作改革的若干决定》(广州市政府穗府[1985]44号)、《关于要求我市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的批复》(穗府办[1992]192号)、华东

65438-0996广州市园林局委托广州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对董娇公园进行详细的总体规划。1996公园综合总体规划制定后,天河公园周边共拆除商铺等经营性临时建筑65438+万平方米以上,实现了“拆墙绿”、“拆墙绿”,种草为民,公园围墙全部转换为透明围墙。

1997 65438+10月1正式命名天河公园。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公园南门、北门、中轴线广场、百花园景区、奇石馆一期建设工程。

从1998到1999,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公园西门、新塘湖堤、天府路沿线森林的改造,在国际园博会上多次获奖的“月辉园”、“越秀园”等园林产品在公园内进行了改造。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造,园区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2000年以后,由于建园后公园维护面积大幅增加,为解决公园资金问题,区园林办每年下拨200万元给公园,作为公园30万平方米草地的专项维护费。

2001下半年,园区开始尝试社会化管理,将卫生等部分工程承包给社会专业公司,农民工从200多人减少到几十人。

2003年成为广州首个获得“广东省生态示范园区”称号的园区。

200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天河区政府合作选址天河公园,打造全国首个报业文化读者公园。

2014年,广州决定选择广州天河公园建设无障碍“爱心公园”,整个工程于2014年底完成。该项目将包括整个公园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除了在园区规划专门的引导盲道,还将增加一套无线引导发射器。通过一套免费发放的信号接收装置,每个残疾人都可以在园区内接收和发送系统,享受一系列智能园区景点介绍、路线规划等提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