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绿色玛瑙原石的产地在哪里?
中国有两种关于玛瑙的流行说法。一句是“玛瑙不红穷一辈子”,一句是“玛瑙不好看,纯属扯淡”。
先说红色。在汉代以前的古代文献中,玛瑙被称为“红玉”。“红玉”这个名字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1。古代中国人认为玛瑙类似玉石,是非常稀有的宝物;2.古代中国使用的玛瑙多为红色,玛瑙红是最重要的概念。自古就有,延续了几千年,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特长。
稍微接触过玛瑙的人,一般都听说过“南红”。南红是南红玛瑙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的说法。一般来说,现在万文市场上的南红是指产自云南保山和四川凉山的红玛瑙。但在老玛瑙的范畴里,其实还有一种产于四川陇南、阿坝的红玛瑙,也归为南红科,统称甘南南红。南红玛瑙在清代非常流行。众所周知,在清朝,所有显赫的人物都要佩戴佛珠,而佛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云分开。那么,清朝的朱超应该配什么样的珠子和乌云呢?从现存的清代佛珠来看,南红玛瑙应用最为广泛。研究表明,清代使用的南红原为赣南南红,但由于赣南南红原料几近灭绝,清代中期以后逐渐改为保山南红。
南红有点笼统,所以为了有所区别,玩家会在南红前面加一个补充说明,准确描述区别,比如凉山南红、保山南红、甘南南红。在红玛瑙家族中,除了南红,还有另外三种常见的红玛瑙,分别称为西红、东红、战国红。
中国万文注重细节,这决定了藏品的价值和价格。东红、南红、西红、战国红都是红色的玛瑙,只是细节上有差异,直接导致其价格差异巨大。所以,玩玛瑙,首先要了解这个红,那个红。不然东方红就被南红买走了,河北红就被北票战国红买走了。就算钱包再鼓,反复折腾也只会剩下两层牛皮。
南红现在特别火,先重点说说南红。如果你去万文市场,你会发现几年前昙花一现的黄龙玉,已经被与时俱进的店铺悄悄从柜台上撤下,取而代之的是南红玛瑙。着急的人看着柜台里面一大片红色,都是南红珠子,张着嘴问价格。商店报价这个300元,那个200元。于是你每样选2件,拿出1000元想买单走人,却发现店家眼中有一丝鄙视。你解释:这是梁山联料南红和300元;那是保山南红,200元一克。你当时尴尬得直冒汗,要知道宝山南红珠本来就是按克卖的,不是按星卖的。
那么,保山南红和凉山南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价格差距?原因有二。首先是感知上的差异。一般来说,保山南的红色比较均匀透明,有半透明的果冻感,看起来很细很糯,表面润泽如玉。梁山联料南红虽然是半透明的,但是看起来很暗沉,表面光泽是那种晃眼睛的玻璃状光,不像宝山南红那样油润内敛。这就是外观上的区别。第二个原因是保山南红原料稀缺,来自有记载的清代老矿口,有上百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沉淀,而凉山南红是近几年才发现的新材料,论辈分还远远不是天生的。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保山南红的优质原料稀缺。现在市场上的保山南红新料,大部分来自清朝废弃的尾矿和后来开发的新矿口,裂缝多,可加工利用的精矿排放率特别低。保山南红原料往往很多,能加工利用的精矿很少。所以文学界有句行话叫“无裂不宝”,就是这么来的。
你去万文市场找南红玛瑙,会发现一个问题:卖凉山南红的商家一般都强调产地,比如联料、九口料、瓦西料,但是保山南红往往叫保山料,并没有细分。很容易让人误解保山南红只有一种。其实保山南红和凉山南红一样,不同矿山的原料不同,外观上也有相当大的差异。这是我们在选购保山南红时需要了解的。
保山南红产于云南省保山市郊区的一个山脉。当地人叫它玛瑙山。这座山绵延数百英里,覆盖了周围的许多城镇和村庄。从目前的发掘情况来看,整个玛瑙山都有玛瑙产出。保山南红最早有记载的开矿是一号坑,当地人称为滴水洞,据说有500年的开采历史。清朝乾隆年间,该矿挖掘至80米深处时,南红产量较差,产品难以完成,因此一度废弃。文学圈盛传保山南红原料枯竭,也是由此而来。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几年前,当地人试图在滴水洞向下挖掘到100米的深度,再次发现了大量优质的玛瑙。不过滴水洞矿确实已经关闭了,但真正的原因并不是里面没有玛瑙,而是滴水洞矿的矿坑靠近当地一个水库的坝基。当地政府担心开采玛瑙会影响坝基的稳定,所以决定全面停止开采,几年前就用水泥封住了矿口。
滴水洞矿关闭后,在刘阳、东山、芒宽、下坝周边地区发现了新的宝山南红矿口。这些不同矿山生产的保山南红品质差异较大。所以准确的说,保山南红的原料因为矿的不同,分为三六个等级,应该早就不一样了。商家之所以含糊其辞,是因为保山南红系列叫它。一、保山南红不同矿山的原料色泽差异不是很明显。主要区别在于裂纹和杂质的多少,非专家一般很难识别。不像梁山南红里的联料和九料,即使是新手也能一眼看出色泽的区别。另一个原因是商家试图浑水摸鱼。因为保山南红在市场上价格高,所以大家都追捧保山南红。他们一听说是保山南红,就愿意出更多的钱。所以商家为了混淆视听,故意不让买家看得太明白,所以即使你花高价买了保山南红的劣质产品,也只能吃黄连哑巴亏,回家也找不到理由退货。参考:cnartn.org/20/2014-12-12/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