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上的大辩论——光学的发展在曲折中前进(一)

不争论,就不清楚了。我们今天在书上看到的科学知识,已经被前人探索和验证过了。换句话说,知识要经得起挑战和考验,才能发展进步。物理知识更是如此。如果你坚信有永恒的真理,你就永远找不到真理。

这是一篇关于科学争论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的小论文,以光的性质为例。其目的是避免科普学习特别是科学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权威主义,失去质疑权威的好奇心和勇气。涉及光学史上很多物理学家和成就,并从书籍中引用。

说到光,每一个研究光学现象的物理学家都无法回避几个问题:光是什么?光的本质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制成的?正是这些短小精悍的问题引发了物理学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辩论,也正是这场大辩论推动了光学的发展。虽然曲折,但一直在前进。

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3000年前。中国古代墨子写的《墨经》记载了许多光学现象和规律,如投影(“景物不迁移”)、针孔成像(“景物”)。有光的人,如果发光,下面的人也高;最高的人也会下去。脚遮灯,故风光在顶;第一个封面是釉面,所以它成为一个场景。远方有尽头,又是光明,所以也在精库。”)等。,西方也有研究光学知识的悠久记录,如欧几里得的反射光学,研究光的反射。但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光学才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从辐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建立开始,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这成为近代这场大辩论开始的先决条件。

17世纪中期,人们对光有了更多的了解,又多了两种可能的假说:粒子说和波动说。从字面上看,粒子论把光看成一种“光原子”,而波动论认为光不是物质粒子,而是介质振动产生的波,因此也提出了“以太”的概念: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介质作为光的传播介质。

笛卡尔在《方法论》一书中最早倡导波动理论,认为光本质上是一种压力,在充满所有空间的完全弹性介质(以太)中传播,传播速度是无限的。战争已经硝烟弥漫,但当时没有人预料到它的持续时间、激烈程度和深远影响。物理学家争论了几个世纪,战场不仅贯穿了光学发展的全过程,也使整个物理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粒子理论的历史更悠久,但随着光学的发展,波动理论率先开火。物理学成员胡克在1667发表的《显微镜学》中明确主张光是一种振动,并根据云母片的薄膜干涉现象判断光是一种类似于水波的快脉冲。接着,惠更斯发展了胡克的思想,他进一步提出,光是发光体中微小粒子的振动在弥漫于空间的以太中的传播过程,光的传播方式类似于声音,而不是粒子理论所设想的子弹或箭那样的运动。

虽然惠更斯发展了波动理论,推断光像声波一样以球面波传播,引入了惠更斯原理,但由于他像声波一样把光看成纵波,所以无法解释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波动论曾经因为虎克的参与而轰动一时,但虽然又来了一个人,却被粒子论的乌云淹没了一百多年。这个人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牛顿。

牛顿倾向于说,粒子,光的结合和分解,他比作不同颜色的粒子的混合和分离。这遭到了胡克的强烈批评和谴责。胡克时任英国皇家物理学会会长,牛顿因发明望远镜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牛顿当时的论文由胡克和波义耳审阅。我们仍然听说牛顿和胡克之间的不和。可想而知,当时的矛盾之激烈,在物理学上是水火不容的。这种矛盾也加剧了当时粒子论和涨落论的争论,两派都有各自的支持者。

后来,我们也知道了结果。牛顿出版了《原理》一书,建造了一座经典力学的大楼,被誉为神坛。胡克于1703年去世,牛顿于1704年发表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光学》。在随后的100年里,被视为不可动摇的真理,即代表权威,波浪理论迎来了漫漫长夜。

权威虽重,爬山难,但只有爬山,打破权威,才能看到新世界的阳光,否则只能在阴影中生存。

暂时就说到这里吧。欲知后续,请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