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的历史沿革

荥阳,由历史上的东郭、京畿、荥阳、高程、泗水、迎泽、五台、印盒、光武等县和地区演变而来,下辖郑州市西部,泗水虎牢关以东,嵩山东部伏羲山以北,黄河中下游交界的光雾山以南。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山川秀美,有荥阳关、虎牢关等险关,有光雾山、Gap等名山、名谷、名河。荥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建县2200多年,历代都是重要的政治区域和军事重镇。

荥阳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要地。东有淮河与泗水之隔,北有邙山,南有黄河,南有索河山,西有洛阳与长安。地势险要,交通便利。这里曾是历史上重要的县治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后,设立三川郡,辖荥阳、巩、长安。西汉时三川县改为河南县,辖荥阳、高程(今荥阳习水镇)、固始(今郑州西北)、密县、中牟、新郑、沅陵五县。西晋太史元年(265年),荥阳县被河南郡分割,郡治荥阳。

北魏时,在五老(即虎牢关)设立北豫州部,设立荥阳郡。北周灭北齐后,由荥阳及其附近地区组成的北豫州改为荥州,州郡设在高程(即五老关、虎牢关)。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北周的邢州改称郑州,辖荥阳、、糜、内牟(即中牟)、沅陵(今新郑东北)等县,郑州州府仍设在(即虎牢)。唐朝时,郑州的行政建制发生了变化,管辖范围变成了密县、泗水县、荥阳县、迎泽县和高程县。直到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郑州州政府才从高程迁到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

1949年1月,豫西四师改组为郑州地委、郑州专员公署(开封地区前身),由登封大金店迁至荥阳,辖新郑、正县、密县、登封、珙县、荥阳、高程县,办事处设在荥阳。直到2月,1954,郑州地委、郑州专员公署由荥阳迁至开封,改称开封专区。

荥阳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在有记载的历史中,荥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楚谨争霸,曾在此征战;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后,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在荥阳光雾山脚下修建了安敖仓,这里储存了大量的粮食,重兵驻守,使荥阳成为著名的军事重镇。公元前209年,陈胜、光武率军围攻荥阳,与秦军交战,光武死于荥阳。楚汉战争时期,荥阳是争夺的中心,刘邦和项羽在这里长期对峙,反复交战,最终以鸿沟为界瓜分天下。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吕布在荥阳的虎牢关(今荥阳市泗水镇)作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英反吕布之战”。唐初,秦王李世民在荥阳虎牢关、牛口峪与割据势力窦建德决战,以三千铁骑击溃敌军十万大军,迫使以洛阳为根据地的王向唐朝投降,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牢大战”;明末崇祯八年(1635),、张等十三名农民起义军在海阳寺聚众闹事。按照李自成提出的“分兵指挥”的思路,各路叛军从四面出击,开创了农民起义辉煌、明朝开始崩溃的新时代。

荥阳在历史上是水运枢纽和储粮中心。大禹在迎泽把大河分成下水道,引向东南。魏惠王开了一个缺口,开在荥阳(邢口)以北,引黄河水经莆田入大梁。秦始皇架桥沟通淮河和泗水,把淮河南北的粮食运到荥阳敖仓。杨迪大规模修建了洛河、黄河和汴河,称之为通济渠,沟通了南北,连接了东西。是当时的水运枢纽。到了唐朝,天下的粮食都运到五仓和河阴仓,再运到长安。北宋时,汴河被视为国家命脉,四面八方的粮食都通过水路运往汴梁,被荥阳人称为运粮河。当时荥阳经济发达,市场繁荣。

荥阳在历史上是“天下闻名之地”。公元前360年,战国时期的魏国在荥阳挖了一个缺口,引黄河从荥阳向东南,与淮水、泗水、吉水、汝水汇合,将荥阳与陈(今淮阳)、山东定陶、江淮等名城连接起来。缺口既可用于水运,又可用于农田灌溉,在战国至秦汉魏晋的长期历史发展中,对郑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荥阳,峡与黄河交汇处,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处于上升地位。从西汉到西晋北魏,荥阳一直是县治地,管辖着今天郑州和开封的大部分地区。此时的荥阳不仅是郑州的中心,也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这是荥阳的繁荣时期。西汉掌管财政的桑弘羊将荥阳列为“天下名城”之一,与姬(今北京)、邯郸、洛阳等名城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