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面镜子》(4):魏文侯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用人之道的?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为诸侯国,中原大国晋国被分为三个诸侯国。

《资同治鉴》第一句写道:“晋大夫魏思、赵霁、千韩,初任太守。”

这里的魏就是,魏国的第一个君主。在此之前,魏只是晋国的一个大医生,君主的头衔都以“子”结尾,如的祖父魏。50年前,魏、赵、韩合谋瓜分了最有权势的大夫智的家族,进而瓜分了晋国。

在历史上,魏文侯是一位著名的圣人,他拥有一批当时最优秀的文武人才。在他的统治下,魏国称霸中原,成为当时华人圈的文化中心。

让我们来看看魏文侯的天赋。

魏文侯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用人上。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自主培养和吸引人才只有两条路。魏文侯的战略眼光更远。他要的不仅仅是聘请一两个政治家,而是形成一个能不断产生人才、吸引人才的体系。换句话说,他想建立一个系统,以确保魏的未来源源不断的人才。

春秋时期,国家的治理一般是通过分封来进行的,宰相一般都是被分封的大贵族,有点贵族统治的味道。晋国的六部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拥有自己封地的大臣们辅助晋君管理国家。但随着卿大夫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进士世家逐渐没落,最后被这些贵族瓜分。的祖父魏,是清大富瓜分进士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侯文可以说是直接见证人,他应该警惕这种贵族治理的管理模式。

魏文侯于是从外部寻求人才,试图摆脱对贵族阶级的依赖。那么,摆脱贵族阶层的人才从何而来?当然是一个叫“石”的低级贵族。他们没有土地,周游世界,经常作为青博士的奴仆在各诸侯国的博弈中扮演重要角色。学者周游列国,要么找名师学习,要么找圣贤求名。为了吸引士子到魏国,魏文侯采取了以下策略:把魏都变成文化中心,聚集各行各业的人才;把自己包装成贤王,求贤若渴。

至此,这一战略的核心人物出现了。他是夏紫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十哲之一,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据说,当魏文侯拜夏紫为师,邀请杜薇入座时,他已经是暮年了。丧子的哭喊已经蒙蔽了他的双眼,一个老人是不可能做实事的,所以他的到来更具有象征意义。事实上,象征意义往往比实际意义重要得多。夏紫比孔子小44岁。考虑到他的年龄,恐怕他在当时是一个神一般的领军人物。儒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职业。夏紫和他的弟子来讲学,形成了西河学派,影响了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魏成了中国文化的中心,世界各地的学者都去学习。

西河学派影响很大,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后来游走于诸侯国的能人大臣,而且成为孵化法家思想的先驱。可以归为西河学派一个分支的历史人物有李悝、吴起、荀子、韩非子、李斯等。对后汉思想界乃至整个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公羊传》和《谷亮传》,也是由的弟子齐人高和人迟所撰。

魏文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国内外大多数政治家一样,他非常清楚自我包装和宣传的重要性。可以说他的营销手段相当高明。

《子同治简》写道:“魏文侯以布夏紫、田子方为师,每次过干柴,都要做。四面八方众多贤士归之。”

魏文侯以当时享誉世界的学者夏紫、田子芳为师,通过他们的明星效应向世人宣传他对待学者的谦逊形象。他一方面把儒生的地位提升到君师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自贬身份,成为弟子,表达对儒生的尊重。夏紫和田字·方正是世界上所有学者的明星和代表。

段干木是的弟子,也是一位名人,但他不为功利所动,不愿做官。魏文侯自己去找他,但他想翻墙逃走。于是就有了魏文侯的表演,“每次穿过一片干燥的树林,你都必须这样做”。这是什么意思?那就是,每当魏文侯经过一个干燥的小屋时,他必须把手放在汽车的扶手上以示尊敬,就像一个现代人脱帽恭敬地站在车里一样。这其实是双方的互动表演,* * *做的这个节目和三国时期刘备的山寨之行是一脉相承的。但是,这样的表演却向全世界的学者生动地表达了魏文侯尊重学者的态度,有点电视广告的味道。

另一个故事记载在《子同治简》中。

魏文侯正在和他的大臣们饮酒作乐,这时外面突然下起雨来。这时,魏文侯想准备一辆马车,说他要去野外。大臣们不解,问:你喝得这么痛快,在野外干什么?魏文侯回答说:我和于人约好今天去打猎。虽然喝酒很开心,但我不能食言!这个故事很有名,但是很假。充其量就是个广告。

这里有危险的人是谁?字典将其定义为“古棕榈山袁泽的官方”。我猜应该是贵族猎场的管理员,平民,地位低下。魏文侯宁愿放弃与贵族们喝酒,也要冒雨履行与平民们的协议。这个表达的意思很清楚。魏文侯是一个信守诺言的英明君主。这么说吧,不管下雨天去打猎什么的,就算有约定,派个人过来,和有危险的人换个日期,不是很好吗?再说,既然约好去打猎,光天化日之下和大臣们喝那么高有什么诀窍?这显然是捏造的。

魏文侯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有道德的绅士的形象,所以我们应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保持这个形象,让人们不要崩溃。但是这样做真的有点难,有时候会不小心泄露一些线索。《资同治鉴》记录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

魏文侯派杨乐去消灭中山国,并把中山国的土地封给他的继任者公子。有一次,侯文问他的大臣们:“我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来谈谈吧?”大臣们纷纷回答:“任军!”只有任左说:“你不是把中山国封给你哥哥成卫,而是封给你自己的儿子。这是怎样的仁?”侯文听后大怒,任左急忙逃走。这时,黄寨出来拐弯抹角地说:“你一定是任军!”侯文仍然很生气,生气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是任军?”黄寨答道,“当我听到你的好意时,我直截了当。你是任军,当然,因为你说话这么直。”他没有说侯文封他的儿子而不是他的兄弟是错误的,并给他一个台阶下。侯文意识到自己差点毁了自己的幕僚,于是急忙“让黄寨改坐,到隔壁大厅招呼,以为是客人。”有时候当我看到魏文侯的时候,我会有点感动!

魏文侯还提出了一个被尊为老师的人,就是上面提到的世界著名学者田子芳。他可以算是杜威文化中心的招牌。不过这个人感觉有点特立独行,喜欢语出惊人,颇有点像魏晋时期喜欢玄学的文人。《庄子》里有一篇以他命名的文章,用他的嘴叙述庄子的思想。可见他的行为与老庄颇为契合。《子同治简》记载了关于他的两件轶事。

侯文和田子芳一起喝酒,旁边放着音乐。侯文意识到这个想法是错误的。看来侯文的音乐天赋还可以,但田子芳笑了。侯文问,你笑什么?田子芳回答:“我听说过,你也懂音乐,但你不懂音乐。”我怕你沉迷音乐,不关心官场!”侯文说,“好。”事实上,侯文的心里估计有一千倍。谁想喝酒听音乐被说教?但无论什么奇怪的想法都让人失望,你都得忍着点点头。这是任军!

还有一次,公子罢工,也就是未来的魏武侯出门时遇到了田子芳。他立刻下车鞠躬,田子芳却不还礼,颇为傲慢。儿子恼羞成怒,质问田子芳:“有钱人就骄傲吗?”穷人骄傲吗?“意思是,你哪里来的资本在我面前这么骄傲?田子芳回答:“当然是穷人骄傲。如果你在富贵荣华的时候失去了国家和土地,我一无所有还怕什么?“意思是赤脚的人不怕穿鞋。完全是诡辩。对于这一段,大多数人解读为田子芳对公子的攻击教育,我却不这么认为。《西汉史记》写道,儿子听了田子方的话后,“无所畏惧”。只是不开心,这样的结局怎么能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呢?相反,在《子同治鉴》中,司马光把对公子遇袭的反应改为“子谢智之”,即向田子方道歉。田子芳就是这样的人。无论他的行为多么离奇,你作为君主都要受罪,你要“感谢他”,才能成为一个贤良的君子。也许这就是司马光想通过这段轶事表达的意思。

魏文侯问李克(李悝)关于国家总理的选举。候选人是他的弟弟成卫和能臣黄寨。李恪通过黄寨的推荐为侯文服务。所以,侯文问他这个问题,其实是有点恶意的。

如上所述,魏文侯占领中山国后,他把它给了他的儿子公子,而不是他的弟弟成卫。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中山不与魏国接壤,而是在赵国的腹地,战略地位应该非常重要。否则,侯文也不会想封给儿子,还让大名鼎鼎的杨乐家族搬到那里,甚至派李悝作为国家大使去那里帮助公子罢工管理。所以对于没有得到中山国的成卫来说,肯定有一些安排,那就是国家相的位置。但是,与名臣黄寨相比,他显然是无能的,不得不把他培养起来。我怕文人阶层不接受,也有损他任人唯贤的形象。

于是,魏文侯去了李悝,通过他的口来确定总理的人选。李悝是魏国士人阶层的代表,他与黄寨有着特殊的关系。让他推荐贵族阶层的成卫,可谓一石三鸟:堵住秀才之口;说服黄寨;留下一个贤明易教的好名声。

李悝推了又推,推不动,就给了一个选择标准,让魏文侯选择。但这比直接推荐成卫更有效、更有说服力,也充分展示了他的能力。

李悝的标准是:“亲其亲,富其所为,达其所为,穷其所不为,穷其所不取,这五条就够了。”简单来说,就是

(1)他的朋友平时怎么样;

(2)有钱的时候,考察他是慷慨还是吝啬;

(3)当他成功的时候,他考察他用谁,他推荐谁;

(3)失意时,考察他做事是否有节操;

(4)他穷的时候,查查他是不是贪。

这是一个很让人印象深刻的选拔标准,但这都是看人品,不看实际能力和之前的成绩。

黄寨当然不服,向李悝诉苦说:“我推荐吴起守到西河;叶城是我推荐的西门豹开发的;钟山是我推荐的杨乐拍的,你也是我推荐的!我哪里不如成卫了?”李悝接着向黄寨详述了他与魏文侯的谈话,然后拿出这个标准说,“他把收入的十分之九花在外面。他结交并推荐了卜、田子芳、段干木等人,收他们为师。你怎么能跟他比呢?”黄寨转过身来,又鞠了一躬,说:“胡安,我也有错,我愿意做你的弟子。”黄寨其实不服,但他看到大局,也只能接受。他也承认李悝的格局确实比他高。

平心而论,只要比较一下成卫和黄寨推荐的人,就可以看出黄寨更适合当总理。但很多时候,世界的运行不是由应该决定的,而是由各种力量的博弈决定的。成卫能当上国家总理,是贵族集团和文人集团博弈的结果,与上述选拔标准无关。现实世界就是这样运作的,从来没有改变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5.魏文侯真正的用人之道:任人唯贤。

看看吴起是怎么被魏文侯激活的,就知道上面说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评选标准有多虚伪了。著名的法家代表吴起,之前已经在另一篇文章中介绍过,这里就不赘述了。只记得他是战神,但人品相当污点。当然,是否真的如此还有待商榷。

《子同治鉴》中吴起的这段话是这样的:吴起“闻圣贤,而归。问朱李恪,李恪曰:“汝若贪淫好色,而用兵,司马懿可存矣。"于是打算攻打秦国,连拔五城. "

书中说吴起“杀妻乞将”,“母死无丧”。借鲁人之口,说“行人之残忍薄也。”李悝对吴起的评价也是“贪淫好色”,人品极差。但他的能力不亚于司马懿。司马懿是谁?在当时,他是齐国传说中堪称无敌战神的名将,也是中国第一部书《司马法》的作者。

按照上面的选拔标准,对功名没有底线的吴起根本不应该被考虑,但是魏文侯启用的时候也没有任何顾虑。历史证明,魏文侯启用吴起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吴起在书中写道,他“与最下等士卒分食分衣,卧无席,骑或骑,裹自己以夺粮,与士卒分劳苦。”谁愿意用这样的将军?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享年76岁,在他登基50年后,也就是他被封后7年。之后,太子为吴侯立下大功。魏文侯开创了魏国中原百年霸业,可谓开国圣贤。他的这种任人唯贤开启了官僚治理的模式,推动了法家主导的改革潮流,使历史的巨轮驶向了镇压贵族、集权的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