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茶的历史发展
茉莉花茶的加工工艺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发展演变:①在窨花方式上:从陶罐窨花→箱筐窨花→囤(地面窨花)→机械窨花;
(2)方法上:从花层到茶层→人工勾兑→机械自动勾兑;
③烘干:蒸煮烘烤→铁锅油炸→烘干笼烘干→机械烘干。
现有技术是劳动人民和茶叶科技工作者长期创造的。符合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但也有落后的一面。
1976商务部发布自动窨制机研制,已通过相关部门鉴定,适合生产。
2002年,开发了日产量为80-100吨茶叶的自动窨制机。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它是一种理想的窨制机,应该广泛使用,彻底改变手工窨制花茶的落后面貌。早在1000年前,就有在上等绿茶中加入一种香料——龙脑香的方法。13世纪已有茉莉花茶的记载。明代容成(1592)所著《茶谱》中,对制作花茶的方法有详细的描述:“草木樨、茉莉、玫瑰、蔷薇、蕙兰、莲橙、栀子花、梅花,皆可为茶。停茶三次,停花一次,用磁壶,一层茶一层花,互相交替至满,将纸扎入壶中,重汤煮,取出待凉,用纸包好,放在火上烤熟待用。”清道光年间,吴人鲁谷在《贾青录》中写道:“山塘花店已采朱兰、茉莉花,茶店买之为配茶用者。.....茉莉去体恒,号“爪”。
清雍正元年(1723),苏州茉莉花茶在东北、华北、西北市场批量销售。花茶的大规模生产始于清朝咸丰年间的1851至1861。到了1890,花茶的制作更加普遍。花茶是中国特有的茶。
1949之后,我国的花茶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产销量逐年增加。主要销往东北、华北、山东等地,出口东南亚国家,行销港澳。
从1955开始,出口到香港、澳门、东南亚,以及东欧、西欧、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