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就是芬兰教育》的体会

芬兰的教育可能是老师最向往的模式——学生的自由,老师的自由。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设定学生自己的。学习不仅限于储存知识,还包括获取沟通技能、合作技能、社交和情感技能,培养优秀的品格和价值观。

在芬兰,教师有很高的自主权,可以自己做出教学决定。这是芬兰教育的最大特色。这种自主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芬兰老师可以自己决定教什么。这并不是说芬兰的学校没有课本,而是老师们确实会抛开课本,选择自己的研发成果进行教学,而且在同一个年级也没有一致的教学进度。另一方面,芬兰老师对如何评价学生的进步有决定权。这是因为芬兰学校实行去行政化,校长和老师互相商量如何办学,所以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自然体现出来。

看看芬兰各大学教育学院学生的入学申请流程,不得不感慨。如果我们也在严格限制关卡,教师的素质肯定会普遍提高,又何必担心教育参与的不均衡呢!芬兰教师的选择不是简单的由考试成绩决定,而是由教学潜力和教育动机决定。高考成绩为二级参考标准。所以芬兰大学录取的“高门槛”并不意味着考试成绩高,而是多项指标的综合考量!而且芬兰教育的整体环境也决定了它的效率和均衡性。首先,全国的老师工资都差不多,没必要去大城市;其次是对生活的态度,芬兰人追求的是平静和自然。所以越是繁华国际化的城市,芬兰老师愿意去吗?最后是教育类专业的录取,优势专业不集中,导致各个大学都有吸引学生报考的亮点。所以人才分布比较均匀。此外,芬兰教师教育的培养机制是基于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未来的教师。第一,培养研究型教师。第二,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三,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

?芬兰基础教育30年走到世界前列,不是因为芬兰人把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照搬到自己的体系中,而是因为芬兰人善于用科学研究寻找世界优质教育体系的优秀基因,勇于每十年一次的国家教育改革,让教育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更新。让我们借助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来把握教育的本质。所以在芬兰的教育中,也有家庭经济学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技能是做饭,第二技能是做家务,第三技能是家庭财务。可见教育的成功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教育也来源于生活!

?21世纪,芬兰学生也面临着互联网的诱惑和缺乏锻炼。但值得反思的是,芬兰教育已经开始了一场大变革,利用体育设施活跃校园文化,鼓励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利用校园设施和自然环境,利用科技支持学生的运动和学习。脑洞大开,但是有效,目前国内无法实施!

?看完第三章,不得不感慨,芬兰教育的成功,大概就是倾注了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和课程安排都体现了一体化的理念。有的是交叉学科,有的干脆包括八九个学科。学生根本不用专门学习,但是日常学习已经包含了!在芬兰的教育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平等,平等获得资源,没有拔尖的阶层,无论本地还是移民;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平等的,不分211和985,重在学历和工作年限;最重要的是芬兰“双轨制”的第二个特点。人生方向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同时上职高和普通高中。只要坚持,总会找到爱情的!

?芬兰的国家课程标准从第一章就强调了地方课程标准的重要性,真正落实了教育权的下放和分权。而且从小学开始就开设选修课,高中只要修完学分就可以自由选择毕业时间,这是不可想象的。全面的过程评价体系不是为了优中选优,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没有硬性指标,学生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

?芬兰的管理文化及其教育体系都遵循分布式领导。一个学校的发展,不能只靠一个“英雄式”的有能力的校长,而要靠校长、学校各部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成为领导者和积极的学习者。芬兰的教育评价评价的是学习而不是学生,不主张因为孩子学习的好坏而给孩子贴上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标签,也不把孩子分类。但他们不是不考,只是隔几年组织一次。

大家都认为芬兰是一个教育的“理想国”,其实也不尽然。与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相比,芬兰更加分散和自由。学校有绝对的权利保证学生的学习,老师服从学校,其余的教育机构和部门只为学校服务。芬兰并不是完全没有考试。他们也有小测验,但这也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会参加国家的抽样测试和各种国际评估。

纵观芬兰的历史,教师的权利和地位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中逐渐提高的,这一切都源于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芬兰的教育是世界顶尖的教育,但也不是不能学。毕竟再好的教育也是一步一步来的。是山中之石,可以攻玉。

教育和经济其实是互为因果的。一个国家只有财力充足,才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只有加大教育投入,才能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芬兰就是所谓“百年大计,教育第一”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