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陶澍,结婚时被岳父调包。他是怎么处理的?

陶澍娶妻时只是个穷书生。他们结婚的时候,公公后悔了,偷偷把新娘换成了丫环。新婚之夜,新娘把前因后果都告诉了陶叔。陶澍得知真相后,立刻陷入了沉思,但很快,他选择了接受,没有找黄家人的麻烦。黄德芬很感谢他的包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从此陶澍扶摇直上,岳家却一落千丈。

说起来很神奇,自从黄德芬结婚后,陶澍的科举之路走得非常顺利。后来,他为她赚到了妻子的命。至于黄老师的结局,似乎有点伤感。她如愿嫁入了吴家,享受了一阵子富贵生活,还生了一个女儿。然而好景不长,丈夫因为打架被别人打死了。

因为她没有儿子,氏族就欺负她,强占她的土地。后来因为父亲去世,陶澍回了老家,为这事发愁。当他得知黄小姐的悲惨遭遇后,派人送来了50金。黄老师看着钱,又羞又气,抱着钱大哭起来。她舍不得花这笔钱,但又不想遇到小偷。所有的钱都被偷了。一怒之下,黄小姐选择了上吊。

陶澍得知这个消息后,每年都会给黄家寄一笔钱,帮助他们生活。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以上是“丫鬟嫁人”的故事,带结尾,均出自清代梁的笔记小说《北东园笔记》。梁的父亲是陶澍的同道中人。

书中,梁说,当年两家走得很近,他母亲曾在陶淑夫人右手背上发现一个凸起的疣,看上去像是常年劳作的人。母亲问为什么,陶澍夫人回答:就是因为我小时候出生在一个卑微的家庭,才受伤的。梁在书中说,婢女代嫁的故事是陶澍家乡的传说,虽然是传说,但可信度很高。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个故事可信度真的不高。

第一,《北东花园记》只是一部小说,其中包含了文艺创作的成分。虽然梁的父亲是陶澍的同道中人,但他的书本质上是一部小说,带有文学创作的成分。女仆代孕之所以广为流传,和一个台湾省人有关。这个台湾人名叫莱文,本名许,一生写了90多本书,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文学小说《发起石》。

而这个“发起石”是以“丫鬟嫁人”为背景的虚构故事。因为莱文的名气,《入门石》被多次印刷,广为流传。21世纪,北京三联书店在内地出版了《灌顶石》,加速了传播。所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婢女嫁人”的故事,其实是文学小说,而不是真实的史料。

第二,黄德芬挺有名的,显然不可能是丫鬟。陶澍的绯闻里,黄德芬还挺有名的,一点也不像丫鬟,两人也见过面。据说陶澍和黄德芬结婚是费了一番功夫的。黄德芬家境不错,是村里首富。他从小就出类拔萃,追求者纷纷踏上门槛。

但她认为,这些人长相和文采都不好,都拒绝到十七八岁还没结婚。在两人进行了一场文学比赛后,黄小姐对这桩婚姻感到满意。这样的人才当不了丫鬟。况且既然见过面,黄姑娘也不太可能把自己的名字给丫鬟。

第三,陶澍的公公,为人正直,绝不贪财。陶澍的公公名叫黄崇邦,出生于1761,湖南安化人。书中称黄崇邦,“古貌古心”,以“忠”为传家宝,非常值得尊敬。黄氏家族虽然是村里的首富,也不算是富可敌国,但即便如此,黄崇邦还是经常资助穷人。

1798年(嘉庆三年),黄崇邦将女儿黄德芬嫁给陶澍。对于陶澍这个女婿,黄崇邦很满意,更愿意帮助他学习。一个正直善良的长辈,怎么会贪财,故意退婚,让婢女顶替他的位置?

第四,黄德芬为人正直,性格和父亲一模一样。父亲的“忠诚”是传家宝,他养大的女儿自然也不逊色。黄德芬和父亲一样,也是“清财重典”。历史上的陶澍一直以“清官”著称。他死后,两淮盐商特地送来四万两白银,感谢陶澍对盐政的贡献。

然而,黄德芬眼都不眨地拒绝了。她说王先生家是儒家,一辈子不在乎钱。现在他不能用钱来羞辱他。有这样的妻子一定很欣慰。

第五,“婢女嫁人”的时机不对。在道听途说的故事中,黄师父拒绝让他的女儿嫁给彭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除了一个富裕的家庭想嫁给他。也就是说,彭涛进京赶考,却落榜孙山。但是当彭涛结婚时,他甚至没有参加湖南的农村考试。那是他和黄德芬结婚两年后,也就是23岁那年,参加省考,考了第30名。

之后第二年进京,参加了嘉庆七年的考试,之后进入官场。从时间上来说,“婢女嫁人”的时间根本不吻合。另外,还有人对陶澍有六妻六妾非常反感。但其实古代妻妾成群是很正常的,没必要多加责任。

首先,陶澍从官至两江总督纳妾是合理的。其次,陶澍的纳妾集中在465,438+0到54岁,因为妻子黄德芬只生了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古人重视子女。当他们40多岁的时候,陶澍仍然没有后代,他不得不担心。纳妾之后,还是没有儿子。直到五十四岁时,他的妃子生了一个儿子,陶澍才停止纳妾。

另外,陶澍并不是一个看重家庭地位的人。这从他为孩子选择婚姻就可以看出来。他在巡抚任上,仰慕左,还穿着布衣,最后娶了儿女公婆,为后世留下佳话。其实陶澍的婚姻史料是清楚的,完全没有争议。所谓的争议,都是因为世人误把小说当成了历史。

在我看来,文学作品可以虚构,但不能用奇闻轶事伤害真实的历史人物。其实,婢女婚姻论是陶澍第一任妻子黄德芬的耻辱,更是对忠厚岳父黄崇邦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