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秘:清朝名臣曾国藩为何一生三次自杀?

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官员。在别人眼里,曾国藩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慈禧太后称他为“天下最好的正直之人”,曾国藩家训严明,对他也像弟弟一样用心良苦。其实,表面看起来风光的曾国藩,一生都在颤抖。更令人惊讶的是,曾国藩三次自杀。我们往下看看是怎么回事。

自曾国藩以来。有句话叫“没有湖南就没有军队”,* *把这个老乡叫做“干活传道的人”。他补充道,“我贴近民众,独自为曾文正服务。”曾国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一位伟大的大臣,他的荣耀无与伦比,他一生经历的磨难和挫折也同样无与伦比。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迅速席卷江南数省。由于无法应对清朝的内外外交困境,我们不得不命令地方官员组成应永,就地阻止太平军。当时,曾国藩很担心在湖南湘乡的母亲。咸丰帝任命为大臣,湘军从此成立。在与太平军作战的十年间,曾国藩数次陷入绝境,三次被迫自杀。不难想象其中的危险。

第一次是靖港之败。1854年,曾国藩亲率水陆两军万余人,大张旗鼓,誓要出征。此时的曾国藩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以为是建功立业的时候了,结果首战告负。他得到假情报,以为靖港守军只有几百人,防守松懈,就贸然前进。当他率领水师战船行至靖港时,发现自己已经陷入空城计,太平军突然从天而降。炮声震天,把湘军团团围住。湘军水师都是新招募的农民。这些人缺乏实战经验,训练生疏,仓促上阵。看到形势不妙,他们弃船逃命。互相践踏,死伤无数。

曾国藩急得亲自拿刀督战,退者斩之,但兵败如山倒,潮水般退了。太平军乘胜追击,俘虏无数,“活捉妖头”的喊声震天。曾国藩羞愤交加,将士多为湖南湘乡人。他羞于面对家乡父老,又羞于见湖南官员。为了训练,他差点得罪了湖南官场,此时恨不得看他的笑话。眼见战船被烧,辎重丢失,曾国藩不禁感到绝望。我从船上跳入水中,准备去死。幸运的是,我被我的人救了出来。

第二次是户口惨败。1855年,曾国藩率水师入江西湖口,再次遭遇强敌,进攻受阻。太平军在江面和两岸构筑坚固工事,水陆配合,严阵以待。而湘军因为孤军奋战,得不到陆上支援,处于劣势。1年底,太平天国翼首石达开首先使用了诱敌深入的招数。

湘军100多条轻舟被诱入鄱阳湖,然后堵住了湖口。项战船一分为二,大小战船互不配合,战斗力锐减。长江里停泊的大船没有小船支撑,机动性和灵活性大打折扣。困在鄱阳湖的小船失去了大船的依靠,几乎失去了战斗力。

曾国藩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十多天后,项水师又遭到袭击。太平军派出一艘带着火器的小船,在月黑风高的时候冲进湘军舰队,放火焚烧。项顿时大乱,火光冲天。死伤无数,大部分船只被烧毁。曾国藩的船被太平军包围,无路可逃。最后连船上的舵手和海豹监督都被杀了。被这一败,曾国藩在劫难逃,仰天长叹,纵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

他宁愿自杀,也不愿做太平军的俘虏。幸运的是,这次他被他的人从水里救了出来。此役,石损失惨重,曾国藩的船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船上的奏折、书信、书信全部丢失。曾国藩被这次惨败打败,不再像上次那样沮丧。他反而意气风发,积极准备复出。

第三次,祁门被困。1860年,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出于政治原因,他将巡抚公署迁至皖南祁门,这是军事上的一次大冒险。祁门地形类似于锅底,只有一条路与外界相连。一旦被堵住,就会死掉。幕僚们曾敦促曾国藩选择一个新的地点。以免将来身陷囹圄,但他坚持己见。

不出所料,几个月后,太平军以10倍于湘军的兵力进攻祁门。经过几天的鏖战,湘军大部分战死,逐渐疲惫不堪。前线的枪炮声和喊叫声越来越近,总督府一片混乱。曾国藩又无路可退,无兵可送。我知道我这次会死,所以先给朝廷写了遗嘱,给儿子写了遗书。

安排好事情后,他把匕首握在手里,静静等待最后一刻。只要敌军冲进来,他们马上拔刀自尽。最关键的时刻,围攻的太平军突然退去,原来是领军的晁领兵赶到了。曾国藩九死一生,两眼噙满泪水。曾国藩三次自杀,三次都不一样:第一次是害怕接受失败,没有斗志。

被动逃避;第二次是勇敢面对失败,不自杀别无选择只能被活捉;第三次是从容应对失败,感觉像死了一样。每一次都是致命的打击,但他从不放弃,越挫越勇,最终取得了胜利。不难看出,曾国藩是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君子死而复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