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1907 165438+10月),鲁静(木斋)以“保存国粹、传播文化、辅助学校教育、增长社会知识”为宗旨,开始筹建直隶图书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九日)五月十一日正式开馆。博物馆旧址原位于河北省大井路(今河北区中山路)直隶教务处。藏书以严范孙先生在天津教育产品陈列馆原陈列的65,438+0,342册图书,直隶监察署发行的65,438+0,000余册图书,教育促进署专门购置的65,438+0,200册图书为基础。随后,严范孙先生捐赠了65,438+0,200余册图书,以及奉天总督徐世昌捐赠的其他图书。建馆之初,藏书近20万册。《直隶图书馆书目》共编32卷,充分反映了建馆初期的藏书情况。
民国二年(1913),博物馆迁到中山公园北面的一栋楼里,只有一栋独立建筑。
9月,1914,马东路附属大众图书馆。当时被称为江南第三库。
1918年9月,图书馆更名为“直隶省第一图书馆”。董岩(孙泰)被任命为图书馆馆长。1928年更名为“河北省第一图书馆”。
1929年春,天津特别市成立了市图书馆,颁布了《市图书馆规划纲要》。城市绅士王宪彬热心赞助图书馆事业,将南开杨家花园一套***114房子低价出售作为图书馆。
1931开幕式于6月20日举行。
1937天津沦陷后,该建筑被侵华日军占领,后更名为“天津特别市政第二图书馆”,后更名为“天津特别市政第一图书馆”。
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市图书馆恢复原名。数了一下,中文图书只有十几万册,外文图书有四千多册。此后,直到天津解放,图书馆事业因经费紧张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抗战胜利后,天津热心文化事业的各界人士提出兴建大型图书馆。1947组建博物馆筹建委员会。1948年4月,市政府将原法租界会议大楼划拨给天津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大楼,并于1948年4月部分开放。到天津解放前夕,全国只有一个濒临关闭的省市图书馆和1948新建的天津图书馆。
1949天津解放后,逐渐并入“天津人民图书馆”。博物馆位于承德路12号。
1952 65438+10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决定,任命时任市文化局副局长李为策展人。同年7月,南开大学黄裕生教授被任命为馆长。
合并后,天津图书馆藏书约40万册,现已逐步增加到320万册。成为全国藏书丰富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
解放后,我们在购置新书的同时,注意收集地方文献,接受各界人士和藏书家的捐赠,如任、周树涛、张树成、叶士甫、等。
1982“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更名为“天津市图书馆”。1991天津市图书馆新馆,位于阜康路15号,由天津市政府投资建设,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可容纳500万册图书。
1949以来,在中国* * *生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图书馆事业逐步得到恢复、调整和发展。虽然这一时期也受到了“文革”的冲击,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图书馆发展得更快更好,特别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是图书馆史上最好的时期。
19世纪中叶以后,在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下,锦衣的官员和士绅纷纷兴办学校。促进对各种经典的巨大需求,有识之士知道:“近代各国的文化越来越接近,必须设立学校和图书馆加以补充。”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长江以北最早的近代公共图书馆——直隶图书馆诞生了。
这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世纪,也是中国现代公共图书馆蓬勃发展的一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