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严父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回避的人物。

他是晚清重臣,湘军创始人兼统帅,一代边塞大员。他还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与李鸿章等人一起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这样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史学界和公众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关于他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但他管理家庭、教育孩子的思想却一直为大家所欣赏和学习。

曾国藩曾多次与其弟曾郭煌提及“柳池巷”的故事。清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的住在安徽桐城,房子与吴家相邻。两个院落之间有一条小巷,供双方进出。后来吴家要盖新房,占了这条路。张家不同意,双方相持不下。这时,张家人一怒之下给写了一封信,要求他出面解决。

读完信后,张颖认为他应该对邻居有礼貌。他的回复只写了四句话:“千里书不过一墙之隔,何不让他三尺?”万里长城今天还在,没看到秦始皇。“看了之后,家里人主动提出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势,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故名“六尺巷”。这是关于清朝的两位宰相和张的故事。

曾家是一个大家庭。曾不当官,在家管家务。曾国藩嘱咐这个弟弟读《父子宰相家训》,说“句句发自肺腑”,是修身养性的典范。这说明曾国藩对家风家训的重视。

事实证明,曾国藩对家族子弟的教导是正确的,后世的子弟没有一个是“叛逆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晚清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是由曾国藩的次子完成的。他先后担任驻英法公使和驻俄罗斯大使。他成功地从敌人手中收复了伊犁地区,并签署了《中俄修订条约》。他是曾纪泽。

曾国藩的第三子曾季红,自幼热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方面更有建树。他成了一名自学成才的学者,并撰写了《对数求值》、《圆率检验的图解》、《苏布曹艳》等数学专著。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数学家。也有很多以数学为职业的后人。

曾纪泽的儿子曾光权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语。他追随父亲的脚步,担任晚清政府驻朝鲜和德国的大使。后来,他还担任了史静大学翻译学院的总经理,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除曾光权外,曾家还出现了曾约农、曾宪森等翻译家。

曾国藩的曾孙曾邵杰是著名篆刻书法家,曾孙女曾赵濉是著名文化专家,曾孙曾宪杰是著名画家...此外,曾家后代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如、、曾等,为后世书家所推崇。

曾的后代有十余人进入军队,其中五人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曾光荣先后被授予国民党军队少将军衔。曾是曾的曾孙女。她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曾任北京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曾国荃的曾孙曾曾任农业部经济作物综合管理司副司长。

一个家庭靠祖辈的保护积累可以兴旺两三代,但靠祖产不可能兴旺几代。曾国藩清楚地意识到这一事实。他曾对家人说“官宅不积财,让子女无依无靠”。所以,“千万不要把钱留给后代”。

曾国藩没有给后代留下任何财产,却给后代留下了一笔可以世代不朽的真正财富。这是以字母为体的曾氏家训。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曾父母发迹的家训中,都隐藏着哪些密码。

不要想着做官。

曾国藩曾总结出四种家庭的“兴亡周期律”,即官家、商家、耕读之家、孝家。与我们的常识判断相反,他认为官家最容易衰败,其次是商人家,且大多持续时间较长。

在四者比较的基础上,曾国藩宣称:“我今天靠的是祖先的积累,我的青春早到了。我怕它一个身体就累垮了。所以我希望是孝顺父母的家,而不是官员的家。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勤奋,不能老是为了当官。”

他不希望自己家几代人都当官。事实上,他不可能也不可能世世代代做官。他给夫人欧阳夫人写信时也说,我们家不要想着世世代代做官。做官是偶然,不是必然。我们不能把这种偶然的事情当成必然,当成家族几代人的追求。自古以来,官位越高,风险越大。基于此,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做官,做高官。

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说,如果弟弟们看不透这个道理,即使他们在科举中上了高中,成了显赫的官员,也不能算是祖父先贤的后代,也不能算是曾家的功臣。如果你能看透这个道理,你就不觉得自己以后会是个大官。那是他哥哥所羡慕的。

耕读政路

曾家是典型的传家宝。曾家历史上。五六百年来默默无闻,虽有学者,却无人取得功名,连一个学者也没有。不过这个家族能长久延续下去,自然有家族传统要维持。曾国藩的祖父邢岗有一副对联,就是答案——以一腔清香侍奉先人,以至诚至敬,教导子孙,两条路都要修,都要读书。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家庭可以长久的道理。总的来说,中国有两种信仰体系:一种是相信天命,“天”是天帝,而中国人害怕天;第一,相信我们的祖先。当我们遇到重大问题时,我们常常为祖先祈祷,希望祖先保佑后代。要知道,神离我们很远,只能敬畏;祖先是在我们生活中存在过的,与我们亲近的人。

《左·赵专公十八年》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近,非我所及。我怎么知道?”这意味着,天道远离尘世,而人性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社会人事之中,可以就近掌握。对于人们够不到的东西,那就是不可预测。所以还是尊重祖先比较好。“闻到祖宗的香味,一定要真诚恭敬。”当你尊敬你的祖先时,你应该像他们在那里一样尊敬他们。

“教子子孙孙两条正道”。什么是两条正道?“宜农宜读”。“农”是农,农是为了吃。这里一般指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果实。“读书”当然是读书。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让后人不傻。这是传家宝,种地的同时,别忘了学习,保证以后一辈子不种地。

旧时代,学者们希望“黄昏时田舍郎是皇帝的殿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为农民的子女提供了读书和做官的途径。隋唐时期农民子弟考科举,曾国藩也是。虽然他们的祖先是地主,但他们也是农民。“早做田舍郎,晚做皇帝”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到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他认为读书是为了阻止愚蠢。子曰:“唯上知(智)而下愚不动。”为什么说“我傻”?傻子就是没读过书,无知的傻子,所以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想“黄昏上皇殿”,和皇帝商量国家大事,不读书能行吗?

对家庭的严格管理。

“严教”一直是曾国藩所提倡的。他认为“对家庭管理严格,严父往往有更多孝子,如果不严格,孩子的习惯就会变得懒惰,流弊不堪言。”

三字经上说“子不教,父之过”,管教不严,孩子的坏习惯会慢慢养成,父亲说的话会充耳不闻,完全不被理睬。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放荡懒惰,整天无所事事,会产生很多问题。

曾国藩说“孩子习气不严,过几天就会懒”的现象,在大家庭里,尤其是富裕家庭里,确实比较特殊。这些家庭的孩子可以说是吃饱穿暖,几乎没有什么想做的事情,自然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情况下,带来的恶果数不胜数,一个家庭就是被这些人打败的。

曾国藩以《易经》为例,说明家教严的好处。他说:“故《易经》谓之《如集》!要想严明有力,必须以庄敬为基础,不苟言笑,不苟言笑。所以说“威望如好运,反身也叫。"

“有福气”就是家人要有爱,但是过度的爱必然会变成溺爱,所以要“牛逼”,也就是父母要有尊严,这要建立在平日的庄重和敬畏之上,父亲不要像父亲一样,不随便开玩笑,要善良温柔,这样孩子才会学会做人,家庭才会和谐美好。

这属于中道思想,既不放纵,也不太严格。可见父亲在家里肯定是有尊严的,父亲没有尊严。父子之间没有规则。如果关键时候管不了孩子,说明你没有尊严。你的孩子不相信你说的话,也不尊重你做父母。

需要注意的是,“蔚茹吉”只有威严才能吉祥。《蔚茹》不是家庭暴力。威望从何而来?“反身即所谓”,即父母懂得反身修德,为自己树立榜样。也就是说,在另一个层面上,“威信”不仅是对别人的严格,也是对自己的严格。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威信才能出来,你才能要求孩子按自己说的去做,而不是“父亲不是父亲,儿子不是孩子”。

但曾国藩也提出:“治家贵在严,不能太拘束。”也就是说,在严格的同时,不要对孩子限制太多。你会对一件小事吹毛求疵,你的孩子会上气不接下气,不知所措。他们做的每件事都感觉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样的教育会适得其反。

我们今天常说,孩子有青春叛逆期。叛逆是如何形成的?有时候跟父母的挑剔和约束行为有关。可见,家长在严格管理孩子的同时,一定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否则,如果孩子被过度监管,他的天性就会被完全遏制。所以,管家严固然重要,但不要走极端。学会宽严相济,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会感到轻松和无拘无束。

孩子需要勤奋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是有规律的,不是偶然的。偶尔教育当然不会有效果,孩子也不会当真。曾国藩后来把孩子带在身边,就是勤于教导,把孩子当成普通阶级来教育。

曾国藩晚年为了勉励两个儿子和侄儿,在《劝谏书》中写下了“慎独即心安,尊人即力,仁即乐人,学功即敬人”的四节日常课作为遗嘱。一言以蔽之,就是八个字:“谨慎独立,尊重他人,学会工作。”

为什么要写这四篇文章?因为此时的曾国藩百病缠身,自知不久于人世,所以他把自己多年的人生思考和追求浓缩成四句八句话,作为最后的家训传给二儿子们,希望他们牢记在心,传给未来。这是曾国藩的修身之道,是他一生用来训诫的。这是他被誉为“千古完人”的魅力所在,也是他终身学习和事业成功的基础。他在《十诫》的结尾说:

“古之君子,必能安身强体,而后有振兴;会让人开心,才会有吉祥的聚会。这本书里的这四条,是老人用来弥补过去一年的遗产,也是给两个儿子的鼓励。每天晚上上这四课,每个月上这四课。我还是寄给我所有的侄子们一起保管,以求成功。”

曾国藩认为,古代君子重视修身、齐家、齐家,一定要心安理得,身体强壮,然后振兴家业;与人相处,可以让别人开心,得到神灵的敬仰,于是就有了大家来聚的一幕。作为两个子侄教育的一部分,据说当时曾国藩自己没有做,他的孩子也参与了。他们以后怎么可能不遵守呢?此举其实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责任感。

从以上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离不开“勤教”。勤奋不仅对孩子的教育有用,还关系到一个家族和王朝的兴衰。他曾和赵烈文讨论过,清朝国富不衰的原因之一是勤奋。这和明朝正好相反。

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朱迪、朱瞻基这些人比较勤快之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不可言说的。比如明神宗和朱翊钧在位的前十年,勤政贤明,也创造了“万历中兴”的局面;然而他执政三十八年,浪费在政治上,日夜沉溺于饮酒作乐。此后,他不再打官司,全国运营也几乎停止。

明神宗本人、其父隆庆皇帝、祖父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在西苑居住二十余年,修习道术,修玄学,政事以严嵩父子为主。清朝的皇帝就不同了。鉴于明朝覆灭的教训,历代皇帝真的是勤于政事,就连清末的光绪皇帝也是如此。这是皇室家法教的,所以曾国藩说教育孩子也要这样,要勤学。

言传身教,六者皆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潜移默化太重要了。他的所作所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父母经常做的事情,孩子会学习,父母平时的行为,不管是好是坏,都会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孩子会在无形中学习。比如曾国藩就做了很好的示范。

曾国藩认为,居家过日子的方式,如果节俭,是可以长久的。乱世之时,以戒奢为要义。高调炫富,小偷会盯上你,朝廷也会盯上你。这纯粹是给自己找麻烦。尤其是在乱世,乱世的金钱积累是最大的不祥,会导致很多灾难。还有就是衣服不要装备太多,款式上也不要装饰太多,尤其是镶嵌太华丽的蕾丝。高调的炫耀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曾国藩要求子女节俭,保持一点童真。

工作中,曾国藩经常讲“五到”,即身到、心到、目到、手到、口到。曾国藩把古人日常工作中的“明、慎、勤”三个字总结为“不留案底,室无私。”“一个案子都不剩”是指无论有多少事情必须在同一天完成,都不能凑在一起赶着完成。"办公室无私钱",你的办公室和家,没有一分钱是隐藏或来历不明。

曾国藩在读书上的示范,可以说是典范。曾国藩以身作则,经常带领家人读书,闲暇时间晚上陪孩子。孩子已经读过《孟子正义》这样的书了,但曾国藩还要一遍又一遍地教他的两个儿子。他认为书要读一百遍才能读完,每读一遍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无论在军旅生涯,还是在巡抚衙门,他每天晚上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阅读至少两三卷的诗文,然后花一定的时间在课堂上学习。直到去世前两天,曾国藩还在读《宋明理学传》。

曾国藩非常重视功夫的修炼,这也是他政绩中最重要的。幕僚薛福成总结曾国藩一生的成功,说他成功的秘诀在于“克己为体,以圣人为用”,前者属于修身,后者指用人。

在“清廉”方面,曾国藩一生清廉,死时没有给家人留下多少遗产。他有五个女儿,两个儿子,分七份,每人可能得一千多两银子,那就是全部财产了。

“孝”包括两层意思:“孝”是对长辈,“友”是对兄弟姐妹和其他同龄人。关于“孝”,曾国藩说“事在得宠。”对于同辈人,古人说兄弟之间最好的方式就是做朋友,也就是兄弟之间要像朋友一样相处。

以上是曾国藩在六个方面的示范,以“榜样”影响子女。

曾国藩对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是真正“责无旁贷”的。他实现了儒家“三仙”的理想境界,被称为“中国古往今来第一完人”。曾国藩可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家训也影响了一百多年后的后人。

今日话题:你觉得曾国藩的家训在今天还有意义吗?如果把家训留给后人,你会说什么?

正文参考:百年家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