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的发展和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的发展和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灾难。始于1939(二战由局部转为正面),止于1945(日本投降)。短短六年,造成190万人伤亡。然而,战争在带来浩劫的同时,也给人类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比如二战后,中国有了导弹、喷气式飞机、雷达、声纳等概念。

其中飞机在6年内经历了跨越式发展,那么飞机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39,距离飞机诞生只有36年。在这36年间,飞机的发展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快。飞机科技也有机身材料升级、气动外形升级、喷气发动机发明之类的东西,但这些研发都比较慢,以至于早在二战初期,像苏联这样的军事强国都是用老式双翼飞机。也就是15。

第一次飞跃:多翼到单翼

随着二战的爆发,首先改变的是飞机的外观结构,即由双翼变为单翼。不要小看这个变化。这意味着飞机技术的第一次跨越式发展。二战前各国战斗机之所以使用单翼机,是因为航空发动机动力不足,动力不足会导致升力不足。

性能不错的多翼飞机——伊15,这款战斗机的最大速度是367km/h,在多翼飞机中已经是极限,这个飞行速度就是伊15的极限飞行速度。在这个速度下,飞机会处于危险状态,下一秒就可能失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航空发动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功率和推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英国的喷火战斗机,其最大速度可达660km/h,比伊拉克15高一倍以上。飞机从多翼变成了单翼。在单翼的平台上,飞机的灵活性、速度和升限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次飞跃:从木材到铝合金

自从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架飞机,飞机的主流制造材料就是木材。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空战强度低,各国也没有专门的防空武器。所以对空中飞行的飞机基本没有威胁,也不需要改变飞机制造材料。

二战期间,由于空战的日益激烈和防空武器的出现,飞机制造开始寻找强度大、重量轻的金属材料,铝合金成为制造飞机的主要材料。因为材料的改变,飞机可以飞得更高更快。这时候飞机有了全封闭式的玻璃座舱,这也是材料变化带来的重大变化。

第三次飞跃:从螺旋桨到喷气式飞机

正是因为飞机的前两次大变革,才诞生了第三次变革,即飞机从螺旋桨进入喷气时代。Me-262在纳粹德国的出现,作为飞机进入喷气式时代的标志,其实早在1934年就已经研制出来了,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也是同年制造的。

为什么没有引起轰动?那是因为材料和结构的落后,导致没有条件完成生产。因此,Me-262仍然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但是,这种战斗机被用作拦截机,只做一些支援任务来拦截盟军的轰炸机。

喷气式飞机真正开始承担空战任务是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的米格15和美国的F-86在朝鲜上空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喷气式空战。战争是科技的催化剂。短短六年时间,飞机工业实现了三次跨越式发展,中国从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