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在《史记》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建立具有世界意义。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把古希腊的普鲁塔克称为“穹高列传”。普鲁塔克生于公元46年左右,卒于公元120年。他写了50部传记(翻译成希腊罗马传记),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对比中国古代史中的普鲁塔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晚出生14年,比司马迁晚出生191年。司马迁的《史记》比普鲁塔克的传记早了差不多两个世纪。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无论历史还是文学,对古代小说、戏剧、传记、杂文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整体上看,《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主的大型作品,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多种可能性。虽然《史记》中所写的历史是有真实人物的,但实际上是通过“互见”的方法把人物打出来的,即突出人物的一些主要特征,把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把细节补上。在各民族的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一种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只是中国文学中的原始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作品中,情况比较特殊。因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原型。在后世的小说和戏剧中,皇帝、英雄、侠客、官员等许多人物都是由《史记》中的人物演变而来的。

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之外,其体裁和叙事风格也明显受到《史记》的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记”为名,以传记体的形式发展,有传记体的开头和结尾,总是以人物的生活为脉络,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往往有作者的直评。所有这些重要特征主要来源于历史记录。

在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戏剧性强,人物鲜明,冲突尖锐,自然成为后人从戏剧中取材的宝库。据傅希华《元杂剧全集目录》记载,基于史籍的杂剧有180多种。据李长治统计,在现存的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故事取材于《史记》。其中,《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力作。类似的作品失传的肯定更多。在后来的京剧中,还是有很多取材于历史记载的,比如大家熟知的《霸王别姬》。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传记风格为后人所继承,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后世史书的文学性虽不及《史记》,但数量庞大,若摘录优秀的传记,也十分可观。此外,其他传记、家族传记、墓志铭等传记形式也与《史记》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关。

虽然《史记》是“在无人研究的时候,可以借鉴古今之变,成为统一的说法”,开创了历史上的各种先例,也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巨著,但《史记》最耀眼的亮点在于它的平民立场。在司马迁的《史记》之前,所谓的历史不过是诸侯家族的历史,荣耀与和平的历史。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那些自以为高人一等的皇帝也是无耻、暴力、虚伪、懦弱的。尽管有种种缺点和不足,但自杀乌江的楚霸王项羽是一个不屈不挠的英雄。平民陈胜过去在田里种田。他不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庄稼汉,还是一个志存高远的英雄。正是他首先起来反抗秦的暴政。正当正统文人对江湖浪子嗤之以鼻的时候,司马迁却对荆轲、唐举等浪子游侠以及游侠们的恩爱恩仇精神赞不绝口,神往不已...《史记》就是这样以平民的立场、视角、情感来看待、书写、评论历史的,从而第一次给了历史一个真实可亲的面目,第一次给了值得尊重的人尊严。清代诗人宋湘曾说:“历史上有一首关于龙门的诗。”《史记》中所揭示的民间精神,在杜甫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中再现,成为后世的力量源泉。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融汇古今之变,成为一家之言”的巨著。这也是司马迁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历史的一个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传记、表、书、世家、传记,共130篇,52.65万字。除了秦本纪,《本纪》描写的是历代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政治痕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系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记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现状,类似于后世专门的科学史;《世家》主要描写贵族王公的历史;“传记”主要是不同类型、不同阶级的人的传记,也有少数传记描述外国和国内少数民族的统治历史。正是通过这五种不同的文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史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的编年史,从黄帝到汉武帝初期(104-101年前),全面描述了中国从古代到汉武帝三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对中国古代史的伟大总结。

由于时代的局限,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比如有“天命”的神秘思想,有灾难,有历史循环论。《六国年表序》在讨论秦国并入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助”的结果。《汉高祖年谱》有“三系循环论”的色彩,认为“三五道之策若循环,则从头再来”。在《天官书》中,描写各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时,往往与人事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更多的灾难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研究天人关系”时,仍然没有摆脱“天人相联”的神学思想的影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