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问| Day 31:顾诵芬:设计大师是怎么炼成的?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顾诵芬院士已经91岁了,他仍然每天准时在办公室工作。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在《面对面》的采访中坚持要去上班时,顾老有点激动地说,“因为他对航空感兴趣。”对于我的晚年生活,顾老说,“了解航空的进步,是我晚年的快乐。”至于为什么对飞机感兴趣,他说“因为从小就接触航模,所以慢慢产生了兴趣。”而且,“交大正好有航模俱乐部,有杂志,有资料,还有人互相交流,所以越搞越有兴趣。”是的,我们常说“爱一行,做一行”,因为兴趣而爱,因为热爱而专注,因为专注而出类拔萃。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积累,不可能达到千里,没有积累,不可能成为江河大海。作为一个连接器设计师,想要在连接器领域做出成绩,没有“一万小时”的专用投入,是很难做出成绩的。而且要想专心连接器设计岗位几十年,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坚持。同时要“做我们所做的,爱我们所做的”,敏感发现,勤于思考,善于沟通,在工作中发掘乐趣,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互联解决方案。
3.书籍是通往智慧的阶梯。顾诵芬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除了吃饭睡觉工作,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此外,在外语方面,除了精通英语外,他还自学了俄语、日语、德语等多门语言,这为他学习中外航空领先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他也是有学问的,会记忆的,从来不会忘记什么。他脑子里清楚地记得很多文献,大家都称他为“活图书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从小老师和家长就教育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董卿说,“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书都不会白读,对我以后在某个场合表现得更好总有帮助。读书可以给人力量,可以给人快乐。”泛读百科可以开阔视野,学习专业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在技术上做得更多。在国内不仅要读自己的书,还要多读国外的专业书,尤其是最新最前沿的技术期刊,找出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坚持努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进入世界的前列。
4.现场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为了解决歼8飞机的抖振问题,年近半百、没有经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冒着生命危险,带着教练机近距离观察了三次,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技术改进成功解决了歼8飞机的抖振问题。顾院士深入一线、深入实地的工作作风启示我们,解决问题必须到问题发生的地方去。只有实地考察,才能更准确地掌握问题的状况,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根源。所以对于我们R&D人员来说,当我们的新产品出现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坐在办公室或者会议室里想象问题是怎么发生的,而应该坚持“现场、在场、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一时间在问题发生的地方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团队合作是成功的重要法宝。当顾诵芬院士在202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记者问他这个奖是否是对他一生努力的肯定。他说,“我们在航空方面没有一个人做任何事情,但我们都是作为一个团队工作的。”。设计制造飞机不是一个人的事,制造连接器也不是一个人的事。开发一款商业上成功的连接器,离不开销售人员的市场调研,离不开R&D团队的精心设计,离不开采购人员的物质保障,离不开技术人员的精益制造,离不开质量人员的质量预防,离不开我们一线工人的辛勤工作!只有大家都往一个地方想,往一个地方努力,齐心协力,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才能永远保持“专业、可靠、高端”的品牌形象。
6.扬帆起航,勇立潮头。顾诵芬院士践行了新时期“爱国、创新、求实、敬业、合作、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也为航空工业的设计师们树立了榜样。作为年轻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微薄贡献。